在青岛初秋潮湿的海风里,崂山脚下的国际会展中心今天像一台精密发动机被点火启动。天还未亮透,停车场道闸就已经卷起,宝马的LED标识和比亚迪的红色三角灯光在晨雾中一明一滞。展馆门前,主办方的安全员用警戒带分割人流,三五成群的汽修学生正围观着刚卸箱的“尚界H5”——据说车联网芯片有新升级,但他们似乎更关注车标的型格。媒体代表夹着录音笔神色匆匆,车模拎着高跟鞋就怕化妆师催,展馆电子屏幕已循环滚动今日上市新车,科技范儿的“智界M8”还没露面,朋友圈已开始剧透。
如果今天你站在这些人群里,会不会和他们一样迷惑?九十个品牌、上千台新车,每辆车都自诩“智能”“创新”“高效环保”。车门一关,谁的智能语音最体贴?补贴8000元,是动力电池贵还是政策更会算账?在这场集体热潮中,消费者到底要追什么、选什么?
2025青岛秋季国际车展,用主办方的口吻说,是“全球汽车工业的智慧较量”。事实上,它更像一次“技术装腔”的大联欢。五大展馆,加室外区,六万平米空间,90多个厂牌轮番上阵,新能源车型首次占到六成出头。自助查找展位图还未上线两小时,网上已经有“抢车位秘籍”和“爆款车全攻略”流传开来。与其说这是“青岛智慧出行”盛典,不如说是一场全行业神经紧绷的集中放水――某种程度上,是厂商、经销商、消费者集体心理测试的大型现场实验。
作为常年混迹刑事现场的人,我向来怀疑数字和宣传语的真实性,因为每一条“技术领先”背后,多半隐藏着避重就轻的妥协;每一个“新能源”,都藏着一份对传统燃油的温柔怀旧和对未来的不安猜想。今年比往年更甚。连惯于低调的合资品牌都搭起了“电动化”和“本土化”两条生产线,过去只会用英文单词命名的燃油车,如今在中文名字上加上“e-tron”“新能源”前缀,试图用现代感掩盖节油大哥的迟暮。自信的自主品牌铺天盖地,高调“冲高”,国产新势力则以“快充”“大电池”“智慧座舱”为压舱石,似乎默认——只要数据多一点,语音包甜一点,牌面就大一分。
其实,车展开幕的本质,和“案发现场的第一时刻”颇为相似——所有人都努力保持专业面孔, 但目光里都在打算各自的后路。比如这次的补贴条款:“个人消费者,发票税价十五万元以上,且必须由青岛市保险公司承保新车商业险,方可申领最高八千元补贴。”——主办方承认消费拉动之心,但保险公司微微一笑,“羊毛出在猪身上”,总有人埋单,只看谁动的手快、脚更麻利。
绕过主舞台,你会发现新势力“头部玩家”依然如老戏骨扎场子。鸿蒙智行、小米、理想、零跑、极氪,扎堆比“智能”,其实都在抢占同一个战壕:谁能让用户在数据、体验和品牌之间,找到既要好看又要实用的平衡点。毕竟“智能汽车的最大卖点就是把用户的新鲜感周期延长”,谁若只顾炫技,最终只能沦为车模下岗、车主蒸发的那拨“明日黄花”。而传统海外豪门也不再高悬身价:奥迪、宝马、奔驰、别克等品牌今次都“贴地飞行”,主动试水本地口味和新能源标签,生怕落后变成“电动蠕动”。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看车展只是为了汽车。作为专业人士我承认,过去一年最大的展馆安全隐患,不是火灾、漏电,而是市民在特斯拉智能驾驶模拟体验区对着大屏幕发呆,或者被人形机器人搂肩合拍时的醉态。这一届还安排了巡场网红车模、互动机器狗,想必到时候,朋友圈“网红”和“人狗同框”照片会比新车发布图更热闹。
冷静一想,这样的“大型新蜕变现场”其实滑稽且合理。传统燃油车厂商还在小心翼翼保留“物理按钮派”的最后尊严,新势力品牌一边造车一边请工程师写代码,主流合资在插混、纯电、增程之间做着“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布局。而厂商、媒体、消费者、保险商,各取所需,分食流量,剩下的是被反复包装的“向新而行”“智联无界”。
偶尔有人问我:作为旁观者,你会选哪辆车?如果真要诚实答,倒也容易:我更愿意相信一个能接受自家缺点、对市场需求有点敬畏的品牌。至于那些一天到晚只会重复“高端”“旗舰”“全景天窗无人驾驶”的厂牌,听听故事可以,真要下单,还要再冷静几天看结局。毕竟,“案发现场”最忌冲动消费,今日的技术亮点,明天说不定就成了召回名单上的一行小字。
今天的展馆大门,像法医解剖室的推拉床,推谁进去都得经受“全方位曝光”。只是这回,主角多了,无论是卷地皮的老牌车企、敢闯新势力,还是挤进智能驾驶赛道的资本新宠,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回答一个老套路的新问题:科技浪潮下,究竟该跪拜“进步”,还是多花点时间辨别什么是真正需要?消费者决定一切,这本是商战金律,也是心理学入门第一条。
车展还开了几天,留给所有参与者的时间已经不多。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在越来越嘈杂的科技推销和补贴狂欢之下,分辨出自己的真实选择?当补贴和智能化成为标配,究竟是汽车工业的终极进步,还是“让人人都能学会换芯片”的新把戏?——每个人都在现场,每个人都要作答。而答案,由不得“智能助手”帮填。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