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老总喊话电池巨头降价30%,新能源车的下一站真是钠电池吗

导语:

今天(4月24日)的上海车展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对话火了!朱华荣一句“钠电池再降30%我们肯定买”,直接把行业争论已久的“钠电池能不能替代锂电池”推上热搜。网友调侃:“这像极了菜市场砍价,但砍的可是未来十年的技术路线!”这场价格博弈背后,到底是车企的成本焦虑,还是电池行业的战略卡位?普通人买电动车,又该不该等钠电池?

车企老总喊话电池巨头降价30%,新能源车的下一站真是钠电池吗-有驾

一、车企喊话降价背后:成本与技术的“极限拉扯”

朱华荣公开喊话宁德时代钠电池降价30%-40%,但话锋一转又说“不降那么多也会买”。这看似矛盾的发言,实则暴露了车企对钠电池的复杂心态——既想用更便宜的电池降低整车成本,又怕技术不成熟影响产品性能。

网友热议:

“车企想省钱,电池厂要利润,最后谁妥协?”

“钠电池要是真便宜30%,电动车还能再降2万?”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张教授分析:“目前钠电池成本比锂电池高约15%,但理论成本空间能降40%。车企的压价是倒逼产业链加速成熟,就像当年锂电池从每度电3000元降到现在的600元。”

二、钠电池的“翻身仗”:便宜又安全,但短板也很要命

宁德时代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第一代钠电池,但迟迟未能大规模商用,核心矛盾就卡在三个关键问题上:

优势:

成本潜力大: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未来价格可低至锂电池的70%(数据来源: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24年报)。

低温性能强:-20℃环境下续航衰减比锂电池少20%,东北车主狂喜。

安全性高:穿刺不起火,自燃风险大幅降低。

劣势:

能量密度低:同体积下续航比锂电池少30%,高端车型暂时用不上。

产业链残缺:从材料到设备都得新建,曾毓群说的“等供应链开发”绝非托词。

某电池行业从业者私下吐槽:“现在搞钠电池就像2015年做锂电池,上下游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三、车企的“小算盘”:自研电池能否打破垄断?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朱华荣喊话降价的同时,长安汽车宣布启动自研电池项目。这波操作被网友戏称:“砍价不成,干脆自己动手!”

行业观察:

博弈加剧:比亚迪、广汽等车企早已布局电池自研,车企不愿把“心脏”完全交给供应商。

风险并存:电池研发投入动辄百亿,特斯拉耗时10年才实现4680电池量产,跨界玩家胜算几何?

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敏指出:“未来可能是‘车企自研中低端电池+外采高端电池’的混合模式,既保成本又保性能。”

四、普通人该等钠电池吗?关键看这三点

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要不要等钠电池车”,业内人士给出建议:

1. 通勤代步优先选:钠电池车续航300公里左右,适合市内出行,预计2026年大量上市。

2. 北方用户重点看:低温性能优势明显,-20℃也能保持80%电量。

3. 高端需求仍选锂:长续航、超快充还得靠锂电池,五年内难被替代。

结语:

今天的“降价喊话”看似是商业博弈,实则是新能源行业技术路线的关键转折点。就像智能手机从3G到5G的迭代,钠电池的普及不会一蹴而就,但成本每降10%,都可能让千万家庭提前开上实惠电动车。我是你最爱的小编,关于钠电池的未来,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素材取材于网络,若有不实之处,请指正。文中数据及观点截至2025年4月24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