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们最近梗着脖子,70多位攒一块儿,要“退一赔三”。肇因那个“镂空碳纤维前舱盖”,当初吹得天花乱坠,又是啥空气动力学,又是辅佐散热,到手一瞅,嘿,纯摆设,普罗大众版花点零钱也能捯饬出来。这事儿,杵谁身上不觉得窝囊?
小米这边呢,也直冒汗。副总裁亲身入局斡旋,结果铩羽而归。车主代表“风云XTony”撂话,小米认栽宣传有纰漏,但又说,要是真依了退订,小米汽车就得“熄火”。这话说的,好像车主们成了压垮骆驼脊梁骨的末梢稻草。
当然,小米汽车的副总裁李肖爽赶紧跳出来驳斥,说没吐露过“熄火”这种话,让诸位别信那些没谱的传言。奈何“小米汽车副总裁称退订小米会熄火”这个话题,还是嗖嗖嗖地窜上了热搜。
这档子事,乍看是车主和厂商的龃龉,但背后映射出的门道,其实挺耐人寻味。
先唠唠这“退一赔三”。这可不是耍嘴皮子,律法上是有撑腰的。倘若小米汽车真个儿存在虚假吆喝,那车主们主张“退一赔三”,名正言顺。律师也站台了,补偿方案得兜住功能溢价的亏空。这4.2万的前舱盖,如果只是个花架子,那断然不值这个价码。
不过,设身处地替小米想想,也能体谅他们的窘境。一家新晋车企,好不容易蹭出点浪花,要是因这事儿就大面积退货,那确实挺挫锐气的。话虽如此,商业信誉这玩意儿,比啥都金贵。倘若为了一时蝇头小利,挥霍了用户的信赖,那才是真真儿的“熄火”。
这件事里,有几个边角料挺值得咂摸。
一是“宣传上的纰漏”。小米认了,但用的是“信息表达不够明晰”。这话说的,模棱两可。是成心打马虎眼呢,还是确乎没讲清楚?这中间的分寸拿捏,恐怕只有他们自个儿心知肚明。
二是“熄火”的论调。虽说小米矢口否认,但无风不起浪。一家企业,尤其是初出茅庐的企业,对负面舆情的抗压性是很弱鸡的。一旦酿成大面积的信任崩盘,那真真是灭顶之灾。
三是“2万积分”的对策。这招一出,车主们更炸毛了。2万积分能顶啥用?能换个啥?这诚意,显然没到位。
这档子事,也给其他车企敲了个边鼓。现如今消费者愈发老练,不是随便忽悠就能蒙混过关的。产品好不好使,体验舒不舒坦,大家心里都揣着明白账。与其挖空心思在宣传上变戏法,不如把气力花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
说回眼前,这事儿归根结底会怎么收场?是小米让步,餍足车主们的诉求?还是车主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跟小米杠到底?现下还不好盖棺定论。但能肯定的是,这件事,对小米汽车而言,是一次不小的炼狱。而对咱消费者来说,也是一次警示。掏腰包,尤其是买大宗,得多长个心眼,别被那些花狸狐哨的广告给迷了眼。究其根本,咱兜里的钱,也不是凭空生出来的。
蓦然想起一句老话,金饭碗银饭碗,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碗。对企业来说,这句话,历久弥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