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把电动车的充电界面调到夜间较便宜那一档,屏幕那一瞬间亮了,像是个小偷被发现似的。其实我也算是被行业的行情带偏了。你知道的,电价越来越碎片化,合适的时间段少得可怜。最近我关心的,不是怎么赶快把车充满,而是怎么既省钱又能帮忙消耗点多余的风电和太阳能。
我那天碰到一朋友,他是做新能源的。你知道吧?调度策略已经不单纯看电价了,得考虑用户行动的灵活性。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有点了然,又有点迷茫。对啊,电网需要平衡器,而不是单靠火电的稳压箱。这种风光发电的波动,怎么就不能像我家厨子调味料一样,靠灵活来应对?但这个灵活是谁在操控?用多少电?什么时候用?都是个大问题。
我翻了下笔记,看了一份估算——风电每年能带来大概15%-20%的波动(这估算有些偏激,样本少得可怜),能不能用电动车做缓冲器呢?大概是这个意思。电动车不仅能充进去,还能放出来,类似移动的能量仓库。但还能怎么用?我之前以为,充电就完了。没想到,还能通过调价策略引导用户变活跃分子。风大光多时,制造点凹谷电价,吸引车主把充电放在那几小时;天阴天或风小,推点尖峰价,让车主放电,帮忙消峰。这听着挺科幻,其实难点也不少。用户会买单吗?他们设置的折扣够吸引人吗?这点我还挺好奇。
我记得一位调度工程师跟我说,现在的系统其实像个大拼图。你得拼出最优解,却又要考虑到每个碎片——用户惯、设备限制、天气波动……我曾想,难不成真能靠算法来调度这个拼图?我有点偏听偏信。调度这事儿还真不能天马行空,要考虑很多生活碎片。
我还专门去问了个修理工,你们车子正常维护想必也得考虑充电时间吧?他一摊手,我就是个技师,调节充电器没少调,客人都得配合,午休时多充点,晚上放电,惯成自然。他这么说,也让我觉得,用户其实挺喜欢被引导的,只要不麻烦。
说到这,我突然困惑:电动车的灵活性能做到哪个程度?是全部由系统掌控,还是车主有自主选择空间?估算一下,可能有30%到50%的用户会愿意配合这些策略(这数字估得有点粗,样本有限)。另一点,调度需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比如安装在车上的智能控制器——这算硬件投入,还是可以合理分摊到充电服务费里?我觉得,硬件成本像极了开厂时的模具投资,要一次性投入,回报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句:用细分时间段的价格调节,能显著缓解风光波动。这让我想到,价格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但我也在想:这会不会让用户觉得钱没有平衡好?突然尖峰价变得特别贵,用户会不会心里不舒服?还是会变成被驱赶的羊群——哪个用户被驱赶得最多?怎么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
我发现,还有个点我没细想。调度策略要考虑到电池的健康。频繁放电放进去会不会影响电池寿命?这是个细节,但也很关键。毕竟,电池要用得长久,否则节省的那点电费可能被寿命损耗吞掉。以我自己使用的电动车为例,时不时会觉得好像电池用得快一点。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策略也难搞。
说到成本,我还粗算了算,按照百公里15元左右的电费,车子每年跑3万公里,也就450块钱左右的电费(加油油费换算,估算可能偏差大)。如果能通过调价策略节省个10%、15%,那也就是几十块的事。不算多,但调度系统还能帮风光多一些利用率——这就是共赢。这样一来,风电场多发出来些电,发出去的那部分成本也会反映到我用车上。
对我来说,哪怕只是能帮我多用点风电,我就觉得很有趣。说白了,就是个电网的拼图游戏。你们觉得,车主会不会接受?或者说,调度策略还能引导出什么新玩法?我其实还在琢磨,这个体系究竟怎么才能平衡得更好。还有一点点疑惑:未来会不会出现智能电表+APP那种方案,像我手机一样随时调价?我猜,他们其实早就在试了,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快。
说到这里,我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这套系统,能不能用在别的场景?家庭用电?或许我真的没想过全部可能性。哎,真是温了一次能源调度课程。你说,这样的技术,到底能不能熬得过?还是会像我家老沙发一样,变成尘封角落?这些都等着未来给答案。
而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还是那种用一点点智慧,解决大问题的感觉。像是邻居家的阿姨偶尔会抱怨,每次停电都乱哄哄的,现在倒好,风光不稳定,电更难稳。她不用懂技术,但只要系统能帮忙调节,其实大家都省心不少。
这中间,我最关心的还是用户体验——骑车的你我他,能不能接受在某些时间段被调控?这是个心理门槛吧?大概就是,我用了电动车,也要觉得自己在帮个大忙。但我也知道,真正的智慧调度,如果能不让人感觉被利用,反而让人觉得方便,那就成功了。
说到这,我有个想法:是不是未来还会出现电动汽车+家庭储能一体化的场景?把车充进去变成家庭的一部分,平时用电低,用车电高,反正都是自己掌控的。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不是能割裂掉很多矛盾?但这又一时半会儿,理论先放一边。
对啦,额外的猜测——我忍不住觉得,或许,未来调度系统会变得像微信红包一样随时变。你不用每天记那个价表,系统自己根据天气、用电情况,随机给你发个电费红包。我是不是想多了?可能吧,也许还是要靠人性化设计才能真正落地。
我还在琢磨,或许真正的难点也不是技术,而是用户惯。惯这个玩意儿,变难了。特别是在电价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能不能让更灵活的调度变成人人都愿意参与的事?这是个未来。
这一天结束了,活似乎还没有定论。只是觉得,每次走在路上,看到风车、光伏板,就像看着未来在点头。或者,是别人手里的拼图块。而我,像个路人,想知道:未来这盘拼图,究竟落成了怎样的模样。
你会相信,车子可以帮了点什么忙?还是觉得,这只是调调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