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看不太懂的事,主角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位,法拉第未来的创始人贾跃亭。
他新推出了一款车,结果被眼尖的网友发现,这车怎么看怎么像咱们国产的长城汽车魏牌高山。
一时间,各种说法都出来了,有人说这是明目张胆的抄袭,也有人猜测,这会不会是长城汽车和贾跃亭在背后有什么秘密合作?
这件事扑朔迷离,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来龙去脉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贾跃亭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场发布会,推出了一个叫FX Super One的新品牌和新车。
发布会上,这款车被包装得非常高端,特别是那个超大的前脸屏幕,号称是革命性的创新。
可是,当照片和视频传回国内,大家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这车的整体轮廓、车身线条、甚至是大灯的位置和造型,都和长城汽车在不久前才发布的魏牌高山MPV高度相似。
有人开玩笑说,这不就是把一台魏牌高山开过来,把前面的进气格栅拆掉,换上了一块大屏幕,然后就当成新车发布了吗?
如果仅仅是长得像,或许还能用“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来解释。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让这种解释显得非常苍白了。
有网友去这个新品牌的官方网站上查看车辆的具体信息,结果在技术介绍的页面里,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高山9全系标配智能电四驱系统”这样的字眼。
这就有点尴尬了,“高山9”是长城魏牌那款车的名字,怎么会出现在贾跃亭新车的官方宣传文案里呢?
这就好比咱们上学的时候,抄同学的作业,结果匆忙之间连同学的名字都一起抄了上去,证据确凿,想赖都赖不掉。
这个失误很快就被发现了,虽然官方迅速删掉了相关文字,但截图早已在网上传开了,成了大家热议的一个笑话。
面对外观相似和官网文案的“实锤”,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说法开始流传,那就是“合作论”。
这种说法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贾跃亭和长城汽车之间的一种深度合作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贾跃亭利用他在美国的公司和品牌,帮助长城汽车绕开高额的关税壁垒,进入美国市场。
长城汽车在背后提供成熟的车型技术和供应链,也就是提供“硬件”,而贾跃亭负责在美国进行本地化的包装、品牌推广和销售,扮演一个“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这样一来,长城汽车能顺利出海,贾跃亭也能从中获利,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是,咱们用常理来想一想,这个说法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长城汽车是什么样的企业?
它是国内顶尖的汽车制造商,年营业额上千亿,有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和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
他们自己完全有实力、有资源去开拓海外市场,而且也一直在这么做。
他们真的有必要去找一个在信誉上存在很大争议的合作伙伴,并且还要分给他一大块利润吗?
对于一个像长城这样体量和地位的大公司来说,选择合作伙伴,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贾跃亭过往的经历,显然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所以,相比于这个听起来很美好的“合作论”,另一个更现实的猜测可能更接近真相。
那就是贾跃亭的公司通过某些渠道,自己购买了几台长城的魏牌高山商品车,然后在美国找了改装厂,对车辆的前脸等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年产量很低的“小批量汽车制造商”,在安全碰撞测试等方面有一些豁免政策。
贾跃亭可能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并不需要真的大规模生产,只需要造出几台样车,能够用来展示、宣传,就足够他用来讲述新的资本故事了。
这种操作成本相对较低,风险可控,也更能解释为什么新车和原型车如此相像,甚至连官网文案都会出那么低级的错误。
说到底,很多人认为,贾跃亭的核心业务从来都不是造车本身,而是围绕“造车”这个概念进行的资本运作。
你看,就在这款充满争议的新车发布前后,法拉第未来又宣布获得了一笔超过1亿美元的新融资。
同时,他们还宣称,新车发布第一天就收到了超过一万个付费订单。
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惊人,甚至超过了很多主流品牌。
但仔细分析这些订单的来源,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一些汽车租赁公司和出行平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2B订单,即公司卖给公司。
这种订单和普通消费者真金白银地去买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它更像是一种资本圈内的相互支持,目的是为了制造出一个漂亮的销售数据,用来给新的投资者看,证明这个项目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来。
这套玩法,本质上就是用一个未来的、宏大的故事,去换取眼前的真金白银。
故事的核心就是:我能整合中国强大的、有成本优势的汽车供应链,再利用美国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和品牌包装,造出一款能颠覆市场的产品。
这个故事对于一些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至于车到底是不是自己从零到一研发的,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强的竞争力,反而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他们投资的,是这个故事本身。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次“长城与贾跃亭合作”的风波,整个事情就清晰多了。
这很可能是一场由贾跃亭单方面主导的“碰瓷式”营销。
他巧妙地利用了长城汽车的成熟产品,以极低的成本,为自己的资本故事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具”。
而长城汽车,虽然有点无辜“躺枪”,但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全球关注度,相当于免费做了一波全球广告,让更多人知道了魏牌高山这款车。
从结果来看,除了让大家又看了一场热闹,或许长城汽车才是那个意想不到的赢家。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在看待那些天花乱坠的发布会和PPT时,还是要多一份冷静和思考,分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产品创新,什么只是资本的华丽外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