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新车提回家时那股独特的气味吗?许多人将其视为“新车的味道”,甚至带着些许自豪感。然而,这看似平常的气味背后,却关联着车辆内部环境健康这一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课题。最近长沙一位车主朋友的经历,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此。他在购入新车后不久身体不适,经检测发现车内甲醛浓度高于推荐标准值。这一事件本身令人关切,也为我们深入探讨车内环境健康、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提供了契机。
车内空气质量看似无形,实则与我们的驾乘健康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参照的是2012年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它对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丙烯醛在内的8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设定了浓度限值要求。这份指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次为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需要明确的是,这份标准目前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GB/T),而非强制性标准(GB)。这意味着它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提升方向和消费者评判的参考基准,鼓励企业主动达标并追求更高品质。行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持续优化、标准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推荐到更广泛的应用与可能的升级,每一步都体现着行业的进步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
那么,“新车的味道”主要是什么呢?它主要来源于车辆内饰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粘合剂、塑料件、皮革处理剂、织物涂层以及各种阻尼材料等。这些材料在车辆下线后的初期,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如夏季暴晒后),会加速释放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物质在密闭空间内积聚,浓度可能升高。虽然个体感受差异很大,但部分敏感人群可能会出现不适感。医学研究领域对特定化学物质(如甲醛、苯)与某些血液疾病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是复杂且持续的课题,科学界普遍倡导减少暴露于潜在有害环境因素的原则。
作为消费者,如何在享受驾乘乐趣的同时,更主动地关爱自己和家人的车内环境健康呢?经过多年行业观察和专业知识积累,我为您提供以下实用且可操作的建议:
1.通风是第一要务: 这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尤其在提车后的前3-6个月(或更长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应最大限度增加通风。
行驶中: 尽量开窗行驶,尤其是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即使开启空调,也可选择“外循环”模式,并适当开窗缝隙。
停放时: 停车后,特别是经过高温暴晒后,养成通风习惯。可以打开所有车门、车窗或天窗,让车内空气与外界充分对流5-10分钟后再关闭上车。在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下(如自家车库、私人车位),可以考虑长时间开窗停放。
善用空调系统: 启动车辆后,先开窗通风片刻,再开启空调使用外循环模式运行一段时间,最后切换至内循环。停车前几分钟,关闭空调制冷但保持风扇运转(吹自然风),有助于排出空调系统内湿气,减少霉菌滋生。
2.主动选择与关注:
购车前咨询: 在下单前,不妨主动向经销商或厂家了解车辆的环保材料使用情况和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了解其在控制VOCs方面所做的努力。
验车时的“嗅觉检查”: 在提车环节,亲自感受车内气味并不多余。重点留意副驾驶手套箱下方、座椅下方等相对封闭区域的气味。如果异味异常刺鼻或令人不适,应引起警觉并沟通。
理性看待内饰材质: “真皮座椅”固然高档,但其加工处理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化学药剂相对较多;而高品质的织物座椅,在VOCs控制方面有时反而具有优势。选择时可根据自身敏感度和偏好权衡。
3.借助辅助工具:
便携式检测仪: 对于特别关注车内空气质量的用户,可以考虑购买经过计量认证的、精度相对可靠的便携式甲醛或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它们能提供直观的数据参考,帮助您了解通风效果和长期变化趋势。务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合格产品。
空气净化装置: 选择安装高品质车载空气净化器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关注其采用的净化技术(如活性炭吸附、HEPA过滤、特定光催化技术等)和针对VOCs的净化效率(CADR值)。但切记,通风始终是基础,净化器是补充。
物理吸附材料: 在车内放置足量的高品质活性炭包有一定物理吸附作用,但需注意定期(如每月)取出暴晒以恢复部分吸附能力,并适时更换。其效果有限,不能替代通风。
4.高温管理: 高温是加速VOCs释放的关键因素。
遮阳防晒: 夏季停车时,务必使用遮阳挡(尤其是前风挡)、车窗遮阳帘等,尽可能降低车内温度升高幅度。
避免密闭储物: 不要在高温天气下在密闭车内放置香水、劣质塑料装饰品、开封的胶水等可能额外释放挥发性物质的物品。
5.慎重进行后期加装: 购车后,很多朋友喜欢给爱车添置各种装饰或进行改装(如地胶、劣质脚垫、非原厂真皮座椅套、使用大量胶粘剂的装饰件等)。请注意,这些后期加装的物品可能是新的VOCs污染源,其材质和工艺质量更难把控。建议:
选择有环保认证、信誉良好的大品牌产品。
新加装的物品(尤其是大件如脚垫、座套)应在车外充分晾晒通风后再放入车内。
简化装饰,避免不必要的、材质不明的加装件。
汽车产业始终在发展与进步之中。随着消费者健康环保意识的空前提升和国家对高质量生活的持续推动,车内环境健康已成为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维度。越来越多的车企已将低VOCs排放的环保材料与工艺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投入大量研发力量进行攻关。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加清晰、完善且具备更强约束力的车内环境标准体系,将是未来行业发展水到渠成的方向。这需要车企、标准制定机构、检测机构以及消费者多方共同的努力与推动。
车内空间是我们重要的“移动生活空间”。关注其环境健康,如同关注家居环境一样重要。通过提升认知、掌握科学方法并付诸实践,我们完全有能力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更清新、更安心的驾乘环境。让我们带着这份意识上路,让每一次出行都伴随健康与愉悦。汽车技术的进步,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提升生活的品质与安全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