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制裁后,谁才是真正的“芯片玩家”?
说到芯片,不管你了解多少,其实大家都知道,芯片早就是全球产业链里最敏感的环节,不管是汽车,还是智能设备,只要断供,谁都没法顺利生产,最近荷兰制裁中国安世半导体这事,大家一下就炸锅了,大家的第一反应,其实跟荷兰想得一样,觉得这下中国会有麻烦,很快,你发现事情发展得特别魔幻,结果谁更难受,反而是荷兰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根本原因不是表面的“国家安全”,也不是某个公司多厉害,关键就是全球供应链,在这个链条里,你想单靠一点政治手段改变格局,根本不太可能,这波操作下来,欧洲的车企怎么反应,你仔细看就能明白。
一开始,荷兰很自信,他们直接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而且还解除中方董事长的职务,设想是切断中国在车规级芯片上的“命脉”,让欧洲市场被迫迁就,结果,没几天,事态急转直下,欧洲车企尤其是德国的大众、奔驰以及宝马,根本撑不住,他们居然选择直接无视总部命令,私下和中国安世联系,甚至只能被迫答应一些“很不情愿”的新条款。
这让人很容易想到,2019年日本对韩国实施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时,三星和SK海力士一样出现过大面积紧张,后来韩国能通过别的供应渠道以及本地研发应急,影响没有难以承受,但现在欧洲车企的问题更大,因为对于车规级芯片来说,全球能大批量高质量提供的企业其实很少,而且芯片不是换个供应商那么简单,这些产品需要长期认证流程和适配标准,不是谁随便造个芯片就能用上的。
再来说一点数据吧,比如安世半导体其实在全球封装测试环节上已经拿下了80%的产能,尤其MOSFET芯片和逆变器芯片在市场上分别占了22.5%和40%的份额,例如宝马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核心模块,基本都用的是安世中国东莞的产线出货,大众ID系列的能效管理系统,也离不开这些核心元件,无论欧洲总部怎么想,真正掌控命脉的,还是安世中国的生产能力,因为他们不仅生产线全自动化,而且数据和技术参数都本地化,只要东莞惠州不出问题,全球这些主机厂就别想停下来。
结果,荷兰封锁的第二天,安世中国只花了12小时就重启了供应,甚至直接出面说,优先供货给国内汽车厂,你想要继续用我的芯片,欧洲车企就得排队,还得接受人民币结算,合同也得重新来,大众、奔驰、宝马一面抓耳挠腮,一面不得不接受这些“新规”,比如奔驰甚至主动开出30%预付款,宝马、大众也都同意重签采购协议,他们说这对公司来说很不理想,但比停产要强得多。
这种现象说明啥?归根结底,全球化供应链已经深度绑定,没有哪个环节可以随便被人为切断,不然结果就是自己下不了台,这和美国早年制裁日本东芝有点类似,还是影响到自家企业需求,我觉得,荷兰这波操作,名义上说是“国家安全”,但实现方式太生硬,反而让自己陷入了经济和外交困局。
仅仅几天下来,大众每天损失4000万欧元产值,整个欧洲车企联合起来起诉荷兰政府,索赔金额接近14亿欧元,荷兰政府陷入两难,既没有夺回对安世的主导权,又丢了自己的外交筹码,甚至,想和中国沟通都被拒绝了。
为了继续买到芯片,欧洲车企还不得不适应新的操作,合同统统需要安世中国来盖章,原来的总部合同作废,所有交易必须走人民币,不能用欧元和美元,银行还得临时帮忙换汇,连付款都要重新调整,比如宝马订单,被安排排队四十五天以上,慕尼黑的采购经理说,“虽然合约漏洞一堆,可至少生产线没停。”
这种产业链瓦解背后,其实有更深层的问题,比如供应链安全已不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全球关键行业,彼此深度依赖,谁要是妄想单方面用政治动作直接改变产业结构,必定两败俱伤,特别是在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时代,车规芯片不是一般电子产品那么可以随便替换,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已经够多了,比如美国近年也经常用芯片制裁来打击对手,但最后发现,等到需要AI训练算力时,自家企业同样“捉襟见肘”,不但供应链断裂,竞争也被拖慢,现在荷兰遇到的问题,也类似——本想切断别人的腿,结果自己走不动。
我觉得,最值得反思的,其实是全球化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芯片玩家”?你以为掌控了某个环节,就彻底主导一切,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安世半导体的模式,在中国实现了本地化、高技术、高认证门槛,还能灵活调整市场策略,让欧洲只能被动接受,不管你是“德国制造”还是“荷兰技术”,芯片供应链决定了一切。
既然如此,未来全球化产业链会不会变得更“碎片化”,各国是否需要成立区域性联盟,来共同应对这种风险,还有“重要资源必须靠自己掌控”这种观念,是否真的适合现代科技竞争,这些问题,估计接下来还会被反复讨论,到底应该怎样在全球化与自主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谁能成为下一个“主动权玩家”?
荷兰这次的事件,只是个缩影,实际上从贸易博弈到供应链“逆转”,每一次风波,都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真的还有谁能掌控这一切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