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再次按下裁员按钮。
7月,博世正式宣布,将在2029年底前裁撤最多1100个岗位,涉及其位于德国罗伊特林根工厂的控制单元生产与部分行政职能。这已不是第一次。自2023年底以来,博世已启动多轮裁员计划。官方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博世全球员工总数将降至41.79万人,相比去年减少约1.15万人,其中德国本土裁员4400人,降幅达3.3%。
这家横跨全球的零部件巨头,正面临电动化转型带来的巨大挑战。
在燃油车时代,博世凭借发动机管理系统、变速箱控制模块等核心部件,占据全球动力总成市场近30%的份额,是许多车企最离不开的合作伙伴。但进入电动化时代,内燃机的“心脏”正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电驱动系统、电控芯片、智能化传感器等全新赛道。博世赖以生存的传统产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燃油车是博世的核心利润来源,但这部分业务正快速萎缩。而在新兴领域,如碳化硅芯片、自动驾驶控制单元等,博世还未形成对标旧时代的技术统治力。”
为了自救,博世正加速向“新三化”方向倾斜。近年来,公司在德国投资超过50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用于高端碳化硅芯片的封装和测试;成立智能驾驶事业部,整合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产品,专注L2+到L4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中国设立专属研发团队,团队规模已突破1200人,并参与中国智驾前装项目。
但转型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成本压力、新旧业务并存的内部摩擦,以及新能源车价格战传导至零部件环节的压价潮,都让博世这家“老牌冠军”不得不重新思考组织效率和资源配置。
不仅是博世,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都在重构之中。
过去一年,大众、奥迪、奔驰、沃尔沃、福特等主机厂相继宣布裁员,覆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乃至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波累计已超10万人失业,涵盖从整车制造到上游供应商的各个环节。汽车行业从“产能焦虑”转向“效率焦虑”,从“增长驱动”切换到“利润驱动”,企业纷纷为下一轮深水区竞争调整身姿。
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全球汽车工业进入了新旧交替的震荡周期。传统巨头不再稳如磐石,新势力也不再高歌猛进。没有人能稳坐钓鱼台,大家都在重新下注,重做规划,重启认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