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现在置办个座驾,门槛是肉眼可见地往下降啊。
前阵子瞅见大众朗逸新锐搞噱头,直接梭哈降到6.98万起,还加赠啥动力总成终身庇护。
这价码,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但问题来了,这车真能“薅”吗?
先说这价儿,的确够炸裂。
但你得咂摸咂摸滋味,人家明晃晃写着“按揭上车”。
这年月,凡是捡漏的,八成背后都藏着猫腻。
银行的息钱、跑腿费七七八八加一块,末了真能省下几个钢镚儿,还真不好说。
再说了,这车抠搜了不少配置,比方说老款的亮闪闪门把手撸掉了,车道保持也say goodbye了,后视镜加热更是成了高配专属。
这操作,像极了超市临期甩卖,价儿是下去了,但你瞅仔细咯,保质期也快到头了。
这背后,折射出车市的大气候:内卷!
卷到飞起!
各路车厂为了抢地盘,价格一泻千里。
买家当然喜闻乐见,但车企也不是散财童子啊。
这降价的窟窿,从哪儿填?
要么硬着头皮砍利润,要么就得在配置上动刀子。
有人会说,掏6.98万搞辆大众,还叽叽歪歪个啥?
能遮风挡雨就阿弥陀佛了。
这话听着在理,但咱也得寻思寻思,这车开出去,除了能苟住基本的代步需求,还能给你镀点啥金?
排面?
可能稀碎。
驾驶乐趣?
估计悬乎。
甚至安全性,都得打个问号。
与坊间常识相悖,汽车这玩意儿,承载的可不只是你的人。
它还寄托着诸多东西。
对一些人而言,它是身价的徽章,是生活格调的具象化。
对另一些人而言,它兴许是捞金的伙计,是家庭的后盾。
而当汽车的价格一再俯冲,甚至低于某些电动单车的身价时,它所能承载的份量,也就轻飘飘了。
当然,肯定有人站出来说,这种跳楼价能让更多人有车开,拉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这话听着像乌托邦,但咱们也要瞧见,低价倾销的背后,没准会牺牲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而且,一味逐低,搞不好会让整个行业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倒霉的还是咱消费者。
单单是配置的缩水,还不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价格鏖战”会不会扼杀汽车行业的创新火种?
当所有车企都绞尽脑汁琢磨怎么压成本时,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死磕新技术、精进产品质素?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深的水有多深?
比方说,消费者的刚需是否真的只是“白菜价”?
车企的创新动脉是否被堵塞了?
政策的指向是否合理?
所以,这6.98万的朗逸新锐,乍一看像个“蜜糖陷阱”,但下嘴之前,咱还得掂量掂量分量。
它可能抚慰了你对“低价”的渴望,但它真能满足你对汽车的全部念想吗?
这恐怕才是更值得咂摸的。
就像那句老掉牙的话说的,一分价钱一分货,这话虽然有点杠精,但套在汽车行业,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