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8月过去了,九月一开场,新能源车的最后一周销量榜单也摆到了台面上。大家都在冲刺,月末+成都车展+一堆促销新政策,这些刺激之下,销量那可是呼呼往上涨。但话说回来,这张榜单里头,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也能看出来,新能源市场的风向真是变了又变。
先问一个问题:为啥新能源车还能“冲量”冲成这样?说白了,就是大家还都对未来有期待。看看比亚迪,老大哥就是老大哥,上周又卖出去将近7万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8月倒数第二周开挂稳定7万台,到最后一周继续保持,不服不行。你要说这叫“卷”,其实比亚迪更多是一种稳,这回成都车展上它还给秦L来了个限时权益价+加推新版本,你说客户能不心动吗?实际数据说话,秦L周末意向客户和进店量明显增多,这种弄法,不仅增强了品牌粘性,对后面的“金九银十”也算提前布了个局——玩的就是节奏,把别人逼得只能跟着它走。
但问题来了,这种稳和大家撒欢似的“冲”,到底哪个才是新能源市场的主基调?比亚迪其实给了个答案——再卷也要有底气,有产能,也得能玩营销。说到营销,今年车展真是一溜大招,你不促销你就落后。不光比亚迪,零跑、吉利银河、特斯拉这些老牌+新秀倒是都发挥出了水平。
但是,这一周最“出风头”的还得是小米和问界。你能想象小米第一次周交付直接破万吗?1.12万台,直接把中国新势力销量榜第二的位置抢了下来。很多人说小米汽车只会炒概念、搞情怀、玩营销,但看实现如今工厂产能跟得上,交付能力也不是吹的。小米YU7标准版现在下单,还要等将近一年,别说,这在新能源圈也算另类。小米的目标是明年35万台,业界都说保守了,40万都不在话下。这告诉我们一点,新势力只要产品过得去,用户粘性强,各种跨界打法也能成气候。
小米之外,问界这回给足劲了。成都车展前夕,M8纯电版来了个和增程版同价,直接上市24小时大定就破万。问界这几年就是“莽”,余承东搞发布会像春晚,一口气又预告新M7要上,时间点卡得死死。套路可以,但你说这事管用吗?很明显,数据已经说明一切。新产品、新版本、同步降价,直接把用户拉回来一波。问界后面要不是手软了,再进万辆俱乐部难度不大。
但咱再想一个问题:那些之前高歌猛进的,掉队的会咋样?比如理想、小鹏,这两个牌子之前风头无两,理想甚至高喊过“没有对手”,现在咋样?8月最后一周,小鹏和理想都守在8400台左右。理想这波起色,和i8上线、交付加速有关,说明产品和节奏还是要抓好,不然数据就是实打实的打脸。理想马上也发新车i6,号称要“走量”,纯电SUV定价要是合理,理想还能不能冲回人口中那个高位,关键也就在定价和后续口碑两个事儿。
小鹏这边创了历史新高,8月卖了3.77万多辆,同比涨得吓人,连着俩周都上8000+,新P7上市才7分钟大定过万,这种热闹谁看着谁心痒。但问题一样,靠新品热度能挺多久?产能、供应链、用户复购,这些都是考验。产品推得快点,热度蹭上来,能不能克服后续交付和体验的各种坑,才见真章。
再想想榜单里头那些起起伏伏、正在蓄力的品牌。比如极氪9X刚预售就4万多小定,智己LS6一开预售订单直接破5万,岚图梦想家也是一小时就是万台量级。大家容易忽略的是,这种抢首单、内卷速度,背后其实还藏着一层担忧——所有人都想抢“首周流量”,但交付不跟上,这波热度也能凉的很快。拼完产品、拼价格、拼政策,最后拼谁?还是服务和运营。
问题得问深一点,现在谁真的是赢家?有人说是比亚迪,有人说小米、问界势头猛,零跑、吉利银河这些平稳发挥的又如何?其实,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起跑快,有人耐力强。新能源车市场一片繁荣、乱花迷眼,但是冷静想想,这个局真正的杀手锏,既不是单一的技术、也不是短暂的价格战,更不是哪一款激动人心的新车,而是谁能持续稳定地把用户需求、品牌力、产能、服务、甚至交付体验都做到位。这才是下半场。
现在大家都在抢销量排行榜前几名,毕竟面子是有了,但你说品牌护城河真立住了吗?其实悬。三五年以后回头一看,现在的“万辆俱乐部”里,有多少还能留下来,恐怕要打一问号。用户还愿意为谁买单,这取决于体验、口碑、技术支持,还有长远的服务。
再问一句:激烈竞争之下,新能源车下一个决胜点会不会变? 价格战打到头,不管是促销也好、限时权益也罢,谁都知道这些法子不是长久之计。消费者精明得很,产品卷得再多,终究不如口碑积累、售后跟进、甚至生态圈的构建。这不仅仅是卖一辆车那么简单,而是做一门“长生意”。你愿意为一辆车排一年队,买到之后还得用得顺、修得方便、升级不花冤枉钱,这才是最终决定用户是不是继续陪你走下去的事。
新能源车企们接下来拼的是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得落到“底盘”——把基本功打牢。技术进步要快,供应链跟得上,不然交付慢了立马被骂,售后响应不及时就是大雷。品牌信任、用户体验,这些华而不实的口号,如果不能落实在每一个买家碰到的细节,市场迟早用脚投票。一头扎进销量数据里,还得看看背后产品的力气,还有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说到这里,谁都看得出来,新能源市场的热闹表象下,藏着巨大的压力和机会。每一张周销量榜都像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大家嘁嘁喳喳讨论、分析、跟进,可下场永远是那几个字:今年不拼,明年就掉队。一边是价格战催着你跑,一边是技术革新压力扑面而来,老大如比亚迪还得做“权益价”,后起之秀小米、问界用速度换市场,谁都不敢懈怠。
其实对消费者来说,这也是最好的时代。选择越来越多,政策越来越优,产品价格打折再打折,体验优化加不停。大家唯一要做的,就是用钱包投票,不好用立刻说拜拜,用得爽继续支持。企业如果抓不住用户的心,拼得再欢也都是过眼云烟。
所以,每一次销量出炉都是市场对车企的一次小考。不必沉迷一时胜负,把路走宽、走稳,比只看某一周的数字更重要。下半场会更激烈,新能源车的江湖将会更加扑朔迷离。最终留下来的,是那些把每一辆车都当作,“终身服务”的企业,是那些真正在体验、产品、价格、服务各个细节都尽善尽美的品牌。大家且看,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