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乘坐的“Z”字头直达特快列车,其核心车厢正是本期的主角——25T型客车。作为直达特快旅客列车的绝对主力,它构造时速达到160km/h,堪称普速铁路客车的“天花板”。
凭借票价亲民、环境整洁舒适、速度快、停站少的优势,25T型客车深受旅客青睐,更是当年驰骋京沪线、赫赫有名的“京沪十三猪”列车编组的中坚力量。
25T型客车是中国铁路为第五次大提速、开行160公里时速直达特快列车而设计的扛鼎之作。其研发始于1999年,由中车青岛四方等厂与庞巴迪合作推进,原型借鉴了庞巴迪为比利时设计的高速客车技术。
2003年1月起它开始投入运营,并于同年12月完成定型。“提速型”的英文首字母“T”便成为了它的型号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刷绿”之前,它那午夜蓝与白色相间的优雅涂装,被车迷亲切地称为“白皮车”,成为铁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大提速的时代,DF11系列内燃机车和SS8型电力机车成为了提速的主力军。世纪之交,这两种型号的机车牵引着白蓝相间的25k和25t型客车,在中原大地上飞速穿梭。
如今,新型的HXD1D、HXD3D、HXD3C等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它们的地位。HXD1D配上刷绿的25T已经成为我们在铁路干线上最常见的景象,而DF11和SS8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
WX25T 999247,哈局唯一的原色25T
从2014年起,随着全路普速客车涂装逐步统一为橄榄绿色,蓝白相间的25T也未能幸免。刷绿后的25T,其标志性的上黄下黄两条完整腰带(腰线),与25B、25G、25K型带色块或间断腰带的样式形成了明显区别。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青藏高原专用的25T型客车(即“青藏版25T”)自出厂起便是全身墨绿色。由于外观颜色与旧式“绿皮车”相似,尽管其内部设施堪称豪华(为适应高海拔运行,配备了先进的弥散式和分布式供氧系统),仍让不少旅客产生了“绿皮车”的误解。
颇具戏剧性的是,全路后来的“刷绿”浪潮,最终选择了与高原版一致的墨绿+双黄线方案,让包括25T在内的各型客车都披上了这身统一的“绿装”,曾经靓丽的蓝白涂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仅有少量隧道检查和轨道检查的专用车辆还保留着。
按生产厂商和运用性质,25T主要分为BSP原厂版、普通国产版和青藏高原型。其中,BSP版于2002年至2004年间生产了338辆。高原版除了前述的供氧系统和防紫外线措施,车体结构也针对高原环境进行了特殊强化。
25T型客车采用了多项当时尖端技术,是它能够担当“直特”重任的关键:
普遍装用AM96型(引进法国技术)、CW-200K型或SW-220K型等高性能转向架,即便构造时速为160公里,其转向架设计也具备180公里/小时的理论能力;
全面采用双管制供风系统配104或F8型电空制动机;
使用半永久密接式车钩大幅减小纵向冲动(两端兼容标准小间隙15号车钩),配合密封性优越的塞拉门和折棚风挡;
应用机车集中向客车提供DC600V直流电、车厢分散逆变(即分布式供电)的模式,彻底取消了传统的发电车,显著提升能源效率;
车底加装裙板减少风阻,结构上采取众多减振隔音措施;
全车集成了真空集便器、车顶单元式空调、电热采暖系统(自动温控)以及先进的PLC集中监控系统,大大提升了乘坐舒适度和环保水平。
正因如此,25T型客车成为了“票价低廉、速度快、环境舒适”的直达特快旅客列车最典型的代表。
它以高达19辆的编组规模,设计上可满足持续运行160km/h达20小时无需停站、一次库检满足5000公里、主要部件200万公里免修的高可靠性要求。
这些夕发朝至的“流动宾馆”,为乘客提供了“睡一觉到达目的地”的高性价比选择,有效节省了时间和住宿费用。
历史上,京广线上傲视群雄的“京武天王”Z37/8次,京西黄金线的Z19/20、Z43/4次,以及“京沪十三猪”的辉煌阵容,无不烙印着25T的身影。
即使在今天,它们依然是部分长途进藏列车(如京拉Z21次)的主力车型。
如今,随着“复兴号”动力集中动车组(俗称“绿巨人”)的不断上线,不少经典的直达特快列车正被替换升级,票价也随之调整,运行图也常有变化。
例如曾经的京九线直特群升级后,就取消了在商丘南站的停靠办客,京深Z107/8也成为了历史。
总而言之,25T型客车凭借其扎实可靠的技术、卓越的运用表现,当之无愧地坐上了普速铁路客车中的王者宝座。
它承载着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光荣,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