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电动车评测:20万元区间不推荐,确实难以选择

纯电车市这盘棋,真是越下越有意思! 有人高歌猛进,有人黯然离场。

说白了,就是“两头甜,中间咸”。10万以下的平民座驾,像五菱宏光MINIEV、比亚迪海鸥,那是卖的嗷嗷叫;30万以上的高端货,问界M7、特斯拉Model Y,照样风生水起。 可这20万上下的中端市场,却成了“百慕大”,国产车卷生卷死,也干不过特斯拉和小米!

8月电动车评测:20万元区间不推荐,确实难以选择-有驾

你说那些国产车,配置堆得比山还高,恨不得把未来科技都搬上来,结果呢?销量惨淡得让人心疼。 反观零跑,人家在10-15万区间,一口气铺了四款SUV,大小各异,造型不同,愣是把市场给盘活了。

还有比亚迪海洋网,设计一改,销量蹭蹭往上涨,说白了,还是“大碗又实惠”的策略管用。 最近车圈流行一个段子:某车企老板痛定思痛,决定放弃“卷配置”,转头猛攻5-15万市场。

为啥?因为死磕20万级别,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精明得跟猴似的,今天刚买的车,明天就出新款,搁谁谁受得了?与其追新,不如直接打车,省心省钱!

数据不会撒谎。 特斯拉Model 3和小米SU7,加一块儿卖了9万多台,这数据,让多少国产车企眼红?人家靠啥?靠品牌?靠技术?或许都有,但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话说回来,纯电车这玩意儿,更新换代比火箭还快。 今天还牛逼哄哄的配置,明天就成了“老古董”。电池技术、智能驾驶,一天一个样,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我有个朋友,去年底咬牙买了一辆25万的国产纯电SUV,结果今年新款一出,续航多了200公里,还多了激光雷达,价格反而降了两万! 他气得直跺脚,说感觉自己像个“韭菜”,被车企割了一茬又一茬。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车企。 市场竞争太激烈,你不创新,就得死。

但问题是,创新也得有个度,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把消费者当小白鼠。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汽车论坛,听到一位专家说,未来的纯电车市场,一定是“场景化”的。

8月电动车评测:20万元区间不推荐,确实难以选择-有驾

啥意思?就是说,车企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设计不同的产品。 比如,城市通勤,就搞小巧灵活的微型车;长途旅行,就搞续航超长的SUV;周末郊游,就搞个性十足的皮卡。

这样一来,消费者才能各取所需,避免盲目跟风,花冤枉钱。 而且,车企也能把精力集中在细分市场,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现实是,很多车企还在拼命“堆料”,搞“军备竞赛”,恨不得把所有的高科技都塞进一辆车里。

结果呢?车是越来越贵,消费者却越来越迷茫。 最近,比亚迪又出新招了,推出“荣耀版”车型,直接把价格拉到了燃油车的水平。

这招够狠,直接掀桌子,逼着其他车企跟进。 但问题是,降价容易,提升品质难。

如果只顾着降价,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话说回来,纯电车市场这潭水,深着呢。

各路玩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想分一杯羹。 但最终谁能胜出,还得看谁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

与其在20万级别的红海里厮杀,不如换个思路,去开辟新的蓝海。 或许,5-15万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宝藏。

话说,你觉得纯电车企应该如何突围?是继续“卷配置”,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增长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