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这句话,如今听来格外刺耳。
现下,生活不易,人人皆感。
上班族困于拥挤的通勤与无休止的加班,甚至要时刻警惕裁员的风险。
要说谁压力最大,恐怕非昔日那些光鲜的老牌企业莫属。
以汽车业为例,前些年新能源浪潮汹涌,新兴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车企也纷纷高呼转型。
可看最近广汽发布的财务报告,实在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2025上海车展,广汽可谓倾尽全力,又是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又是前瞻概念车,又是人工智能技术,恨不得将压箱底的绝活全数搬出。
但这份热闹,却难以掩盖报表上的亏损:营收缩水,利润暴跌,现金流告急。
这可不是小事一桩。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简而言之,车不好卖了。
这简单的几个字,实则是汽车行业一场剧烈震荡的缩影。
一方面,国产品牌不断崛起,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遭受挤压。
回想过去,购车者几乎只认准合资品牌。
如今呢?
比亚迪、吉利、长城,哪个不是实力雄厚,声名鹊起?
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加速取代传统燃油车。
犹如一场竞速,燃油车还在慢条斯理地行驶,电动汽车却已然启动了冲刺模式。
而广汽,其主要收入仰赖的恰恰是燃油车合资业务。
这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广汽正经历着“困难期”。
2024年,营收减少,利润下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更是直接亮起红灯。
进入2025年,情况更加糟糕,营收持续走低,利润亏损扩大,现金流更是如同决堤一般。
曾经的盈利大户——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如今也风光不再。
销量下降,收入减少,投资收益同样大幅度缩水。
再看自主品牌,传祺的销量增长动力不足,定位高端的昊铂也没能成功打入市场,合创汽车更是直接宣告结束。
被寄予厚望的埃安,也受困于网络预约车市场饱和以及转型标签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情形,就像一位昔日威风凛凛的巨人,突然发现自己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步伐迟缓。
销售量与盈利的双双下滑,对任何一家汽车厂商而言,都是极具威胁的警讯。
广汽的竞争优势日渐减弱,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已然落后于对手。
眼见着造车新势力们奋勇争先,广汽的境况,实在令人忧心忡忡。
出路何在?唯有改革!调整!转型!
广汽启动了代号“番禺行动”的变革计划,旨在重塑自主品牌,达成百万辆级的年产销规模,并朝着两百万辆的目标奋进。
广汽将总部迁至番禺,用意在于让最贴近市场前线的人能够参与决策,及时应对变化。
紧随其后,一系列调整陆续展开。
整合市场销售业务,成立自主品牌市场销售本部,统一采购渠道,严控成本支出,引入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缩短新品研发周期。
广汽计划发布超过20款新车型,涵盖换代与改款。
未来三年内,广汽自主品牌预计将推出多款全新车型。
目标明确而坚定:2025年全年交付230万辆,较2024年增长15%,并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占据广汽集团总销量六成以上,自主品牌销量挑战200万辆。
虽然目标振奋人心,但现实挑战重重。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国产品牌高端车型与新能源车的冲击也将更为猛烈。
23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仍旧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好比一位病患,虽然已经意识到自身患病,并开始积极配合治疗,但最终能否康复,仍取决于其自身的身体底蕴与坚强意志。
广汽的改革,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自救行动。
其成败,不仅影响着广汽的未来走向,更牵动着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变动。
我们衷心期盼广汽能够成功摆脱困境,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汽车产品。
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一家曾经辉煌的企业就此陨落。
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艰辛,转型更是面临重重挑战。
然而,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切实行动,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让我们共同关注,看广汽如何突破“困难时期”,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