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25 年 9 月 1 日起,咱们平时骑的电动自行车有了新规矩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了。这份由五部门一起修订的国家标准,把速度、防火、防改装这些老百姓关心的安全问题都管了起来,不管是骑车的还是打算买车的,都得好好看看这些新变化。
不少人都见过路上有些电动自行车开得比自行车快多了,看着就危险。现在新国标直接从技术上 “卡” 住了速度 —— 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速度还是 25 公里 / 小时,但多了个硬要求:电动机里得装转速传感器,只要车速超过 25 公里,动力就会自动切断,想快都快不了。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规矩。《道路交通安全法》早就说了,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骑,最高时速不能超 15 公里,25 公里的设计上限,已经是兼顾了安全和日常出行效率。而且为了防止商家留 “后门”,标准还加了要求:电动机的参数得卡得严严实实,就算把电压调到最大,车速也别想突破 25 公里。不过大家也不用怕爬坡费劲,标准允许电动机在低速时短暂输出大动力,日常载点东西、爬个小坡完全够用。
电动自行车着火的新闻不少,大多和材料、电池有关。这次新国标从两方面堵漏洞,给车子加了 “防火盾”。
一方面是管材料。以前不少电动自行车用了大量塑料,着火时不仅烧得快,还会放有毒气体。现在新国标明确要求:塑料总重量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 5.5%,逼着商家少用塑料,多用金属、陶瓷这些不容易烧的材料。同时,和电池直接接触的零件、电线,还有车座的软垫、车把上的皮革套,都得达到更高的阻燃标准,就算遇到火星,也不容易烧起来。
另一方面是管电池。很多火灾是因为电池混用、改装导致的。新国标要求:电池组不能留着加电池的接口,而且得有 “匹配才能用” 的功能 —— 只有电池和充电器配套,才能充电;只有电池和车子配套,才能骑行。这样一来,随便换电池、改电路的风险就小多了。
以前有些人为了开得快,会找维修店剪线、刷解码器,把车子改得 “超标”,特别容易出事。现在新国标从三个关键地方下手,彻底堵死改装漏洞:
控制器:不能靠剪线、跳线改功能,也不能兼容多种电压,限流的装置绝不能留 “后门”,就算用手机联网改也不行;
限速器:不管是单独装的,还是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都不能改限速值,25 公里就是 “天花板”;
电池组:除了不能加电池,充电、放电都得和车子、充电器匹配,避免乱改出问题。
另外,车子还得装 “耐高温身份证”—— 永久性的识别代码。以前车子着火后,标识都被烧化了,想查是哪个牌子、哪个型号都难。现在有了耐高温标识,就算烧过,关键信息也能留下来,方便查问题、找责任方,督促商家改进产品。
新国标没只顾着严要求,也考虑到了大家的实际使用需求,做了两个贴心调整。
一个是给铅酸电池车 “减重松绑”。以前铅酸电池车整车重量不能超 55 公斤,但铅酸电池本身重、储电量又有限,导致很多车满电只能跑 40 公里,天天充电特别麻烦。问卷调查显示,超一半人希望续航能到 70 公里以上。现在新国标把铅酸电池车的重量上限提到 63 公斤,商家就能装更大容量的电池,续航上去了,充电次数自然就少了。
另一个是脚踏板不用 “一刀切”。2018 年的老标准要求所有电动自行车都得装脚踏,但实际上 79% 的人基本不用,甚至会自己拆了。现在新国标分了情况:如果是 “电助力车”(脚蹬才会通电的那种),必须装脚踏;如果是纯电驱动的车,商家可以自己决定装不装,既省了商家的成本,咱们买车也能选更实用的款式。
担心家里的旧车没法用?别慌,新国标给了过渡期,分 “生产” 和 “销售” 两个阶段:
另外,大家买车时一定要看铭牌!新国标要求商家在铭牌和合格证上标清楚 “建议使用年限”,毕竟车子用久了,电线会老化、零件会坏,及时换车才能避免安全隐患。
针对电动自行车被盗、充电起火的问题,新国标还加了 “智能安全功能”:如果是用来拉货、共享的经营性车辆,必须装北斗定位;咱们家用的车,想装就装,不想装也可以自己选。
装了北斗定位,车子在哪、开多快都能实时记录,万一被盗,能帮着快速找回来;而且还能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要是充电时电池过热,会马上给手机发提醒,及时断电防火灾。
大家也不用怕隐私泄露,标准早有规定:家用车装不装北斗自己说了算;传输数据的 4G/5G 模块都是加密的;平台要采集个人信息,必须先经过同意,还得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确保数据不会随便泄露。
这次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既是给行业立了规矩,更是给咱们骑行者添了保障。打算买车的朋友,一定要认准新标准的车,别买能改装的;已经有车的,也别去改速度、改电池。相信随着新规落地,以后骑电动自行车出门,会更安全、更放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