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还没彻底褪去,厂区里的草丛挂着点昨夜的露水,保安巡逻的手电扫过地面,偶尔照出几片被铁屑烧焦的叶子。这不是侦查现场,但比起案发地,车企财报的发布日气氛也没怎么温柔。上汽利润暴涨4.3倍、蔚来坚信四季度盈利、奇瑞IPO奔赴千亿资本盛宴,这些数字和承诺在镁光灯下格外健硕,无数数据静静堆叠着,像无声的物证,等着法律和市场给个定性。可每逢这种日子,总有人忍不住设问:“最困难的时候,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如果我是当事人,可能会在办公室的灯下默默计算着利润率、销量和现金流,心里暗自祈祷别出现什么令人头秃的“异常交易”记录。但被动的是,哪怕利润暴涨,谁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苦日子真的过去了。财报好看是一回事,车市浪潮里怎么站稳是另一回事。没有哪家车企会忘记,昨天的“亏损王”,可能明天就变成头条里的“暴涨神话”。
从旁观者视角看,这轮“曙光初现”,其实是头部选手踩准了几个节点:政策护航、出口渠道、技术演进和品牌构成。上半年,乘联会的数据都安排得挺漂亮:新能源汽车产销高增长,汽车公司净利润普遍上涨。但真正的新闻,在细节里。
上汽集团这份报表像一颗被仔细打磨的指纹。总销量205.3万辆,同比增长12.4%,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432.2%。一时间大家都在说:什么,这么多年跌跌撞撞,终于又回头了?但利润的源头并不靠老牌“合资业务”,而是那块自主和新能源方阵,自主板块占比提升至63.5%,命根子跟以前不一样了。行业变了,华为加持的尚界H5还在路上,渠道也更讲究健康库存。终端零售交付量高于批发销量,这不是财务造假,这说明车是真的卖到消费者手里了,不再靠压库堆数据。
但如果把上汽的利润飙升当成大环境回暖的铁证,未免太一厢情愿。蔚来这边,“亏损王”的称号都快被刻上石碑了,十年亏掉超1000亿元。新势力们不止烧钱,还难得烧出结果:刚一季度亏损67.5亿元,CEO李斌亲口承认,有三分之一到四成的用户直接因为“怕公司倒闭”拒绝买车。
幸好蔚来有了点像乐道L90这样的新品,拉高了8月交付量(超3.1万辆,同比增长55.2%),算是捅破了情绪的窗户纸。这一刻,李斌说四季度“必须盈利,不能靠用户情怀”。资本市场的温度也随着交付量升高,港股一路涨快翻倍。好像头顶的计时炸弹终于多绕了一圈保险线,但谁都清楚,企业家嘴里的“必须”,比现场鉴定报告里的“必须”多了点玄学色彩,谁也不能保证下个季度就真能把亏损变盈利。
奇瑞的故事则更像一场迟来的资本盛宴。出口冠,连续22年摘冠军,终于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五百万台出口,去年到今年利润同比增长90%左右,技术出海,营收扩张,全都像在托举上市这座跳板。但奇瑞的利润率并不算高,海外结合新能源,还要为未来烧钱。真到了资本市场上,筹资的意义不止是数字游戏,还是生死存亡。
此情此景,不免要冷静问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说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又一次舆论惯性?”
冷静复盘,三家车企其实只是行业金字塔的几块砖石。同行里,经销商、供应链乃至车主的群体,日子比头部企业艰难的多。蔚来刚喘口气,理想汽车却像突然熄火,销量拐头向下,8月份一口气跌破3万辆。更何况,国家层面“呼吁避免恶性竞争”的美好愿景,落到地面成了价格战里的持续降价。7月份汽车促销力度仍高于去年同期,行业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17%,利润率仅3.5%,环比更是大幅下跌。主流车企压力并没有减少,比亚迪作为龙头,第二季度净利润也同比大跌三成。这个行业水面之下,暗流涌动,优胜劣汰才刚刚开始。
专业视角下,这种周期性的“暴涨+暴跌”,其实是政策刺激、产能过剩、消费信心摇摆和新技术成本变动一起发酵的综合效应。上游原材料像碳酸锂栽了一跤,下游车企没法自己造电池,就像锅里漏水没人能及时补。新势力的兴起,给头部企业制造了压力,价格战暂时停不了,优胜劣汰还得至少跑个三五年。说困难全部结束,未免有点“嫌天气晴”。
回到职业惯性,上汽、蔚来、奇瑞的报表里都藏着种“侦查现场无奈”:所有人都想赶在别人之前把亏损甩出锅,但没几个人能保证明天不会被市场变成“新一批失踪人口”。这年头,做汽车和做侦查差不多,谁都不能只靠情怀和血汗,一步踏错,前边的欢呼声立刻变为冷酷的刁难。
有时会自嘲一句,侦查讲究证据闭环,车企竞争靠产品闭环,资本闭环,运营闭环。现实是,闭环怎么都补不上,同行间的恶性竞争总能翻出来点新花样。等市场真的优胜劣汰完,或许大部分人都已经换了岗位。
最后,留下个问题:在这样的行业利润率急剧下滑环境里,企业如何保持产品创新和运营效率?到底该如何判断,“最困难的时候”真的过去了呢?是报表上的利润,还是市场里的生死?毕竟,在数字和新闻里,最可靠的线索总是下一季的变数。等到所有人都能淡定面对新一轮风浪时,也许这才算是轻舟真正驶过万重山。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