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

到了2025年10月,中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准备迎来第42次南极探险,船上多了一位特别的“旅客”,那就是新能源车阿维塔12。

南极那边可是有零下50到60摄氏度的“生命禁区”,普通的电子器件在那样的冷冻条件下都容易罢工,搞不定。不过,人家中国的新能源车为何偏偏要往这些极端的环境里闯呢?

正当阿维塔12准备进行极地测试时,欧盟正忙着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布局,背后隐约透露出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中国车企积极迈入“无人测试区”进行主动探索,另一方面,欧盟则在加快技研的步伐,似乎是在被动应对。这两者之间的反差,透露出新能源领域里的攻防新局势。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一、三方合作共验的技术验证局

阿维塔12踏上南极之旅,并不是汽车企业单方面的粗鲁冒险。

根据阿维塔科技2025年10月发布的官方消息,这次行动是在其与中汽中心工程院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签署的“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战略合作”协议下展开的实测落地项目,主要目的是汇聚各方力量,在全球环境最为严酷的条件下检验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这次搭载的“雪龙号”汽车,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主力装备,能够在南极的密集冰区中穿梭自如。

阿维塔12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点点困难,主要有两大挑战,都是能考验车辆极限的!第一,就是那零下50到60度的极寒环境,比我们东北极寒还要低大概30度,电池的冷启动表现和热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肯定会在实战中接受考验。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二是一片复杂的地貌,冰裂隙、松软的积雪和硬邦邦的冰面交织在一起,情况搞得很棘手。说白了,那些冰裂隙平均深度可是10到50米,光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给车辆的悬架和减震系统带来的考验,那真是“生死攸关”。跟实验室里封闭的测试比起来,南极的实测意义在于能获得“独家资料”。

这次测验包含了三大重点:在极地多变气候条件下的热控和动力性能极限试验、混合路面上的通过能力和救援能力测试,以及在风吹雪环境中行驶的稳定性测试。

其实,就算是欧美品牌车企,也没在这些极端环境下积累太多性能数据。

阿维塔方面明确说过,测试收集的那些数据,是用来攻克新能源汽车在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难题。而这些公开分享的实测数据,毫无疑问能给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带来很大的启示。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二、在新能源领域里,攻守的局势出现了翻转。

欧盟最近在新能源行业搞得挺热闹,其实内心里对竞争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动还挺担心的。

到2024年5月,欧盟公布了两笔重大资助,总额达15.435亿欧元,用于推动清洁出行和氢技术的研发,其中1.635亿欧元特别聚焦绿色智能交通,包括未来电池制造和热管理创新等核心领域。

这么大规模的技术投入,实际上也折射出中国车企带来的竞争压力。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根据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突破70%,街头上的主打车型基本都是欧美和日韩的燃油车。当时的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方面还多处于追赶阶段,到了2015年,仍然需要从欧洲引进热管理技术。

到了2024年上半年,情况就完全变了个样子,据GGII的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的市场装机容量里,中国企业占了62%,其中宁德时代就占了39.02%。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销量比例已经攀升到35.2%,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智能驾驶算法等核心技术上,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转变。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这种技术地位的变化,正好体现了欧盟心理焦虑的核心点。

中国汽研2024年的极寒测试报告显示,国产新能源车在零下20℃的环境中,续航能力保持稳定的比例已经超过八成,表现出色的车型充电最高功率可以达到133kW,明显减轻了充电焦虑的问题。

中国车企在极寒环境下的技术难题已经不再是障碍,相比之下,欧洲那些老牌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还在兢兢业业地摸索,差距逐渐拉大。为此,欧盟只好加大研发投入,希望能把握主动,巩固自己的位置。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取得突破,主要是靠着不断创新和聚焦核心技术,不断打破传统瓶颈。它们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结合国产优势,快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此同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有力保障,让他们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逐步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中国车企在行业内逐渐站稳了脚跟,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崛起,从来不是靠“抄袭模仿”,而是源自“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以前,国内新能源车在极寒条件下的测试,主要是在东北地区,温度大概在零下20℃左右。就算有企业试图进行跨季节续航表现的测试,范围也多局限于国内的场景,没有太多涉及其他环境,同时,因为缺少科研院所的支撑,相关数据也难以在行业内部达成统一认同。

阿维塔12此次前往南极,算是打破以往测试范围的一次创新,核心目的在于挑战“由欧美设定技术标准”的老规矩。

这次探险可不是盲目冒险的冲动,而是基于牢实技术积累的一次有根有据的尝试。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面对南极的严寒考验,主要靠的是经过多次验证的热控和电池技术。中国汽研的测试结果显示,国产车的整车能量控制系统以及低温电池的保温性能已经相当成熟了。

在应对复杂冰面路段时,智能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功能、CDT减震器的缓冲效果,以及华为电驱系统的稳定输出,这几项搭配起来,就像给车子配了“极端环境的高手”。

这些技术可不是空谈,而是在国内极寒和复杂路况的反复测试中精练出来的成果,对于普通车主来说,这种在“无人区”里探索的价值,最终会体现为真正扎实的用车感受。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北方的车友们冬天不用再为续航缩水而发愁了,乡村路上跑起来,悬架也能更好地应付那些颠簸不平的路况。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改善啊,都是企业在极端环境中不断摸索积累出来的技术经验的结晶。

就像阿维塔12驶向南极进行测试一样,虽然看起来遥远,其实是在为普通车主提供“用车放心”的保障。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底气:不仅能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还能把最顶尖的科技变成惠及大众的实在福利。

阿维塔12前往南极进行测试,绝不仅仅是一次“极端环境考验”,更像是中国新能源技术从“模仿”到“领跑”的生动展现。

新能源战场激烈!欧洲投资十五亿欧元推动,中国汽车领跑南极-有驾

当别的车厂还在实验室里模拟极寒环境时,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带着实车直奔极地“无人区”,用零下50到60℃的实测数据,证明了自己硬核的核心技术实力。

欧盟的技术担忧和中国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正好描绘出新能源赛道上的攻守变化吗?十年前还依靠欧洲的热管理技术,现在在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等方面已经拿下全球62%的市场份额。中国车企的这些突破,绝非偶然,而是靠“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扎实的技术底蕴不断积累。

这种成功从未偏离用户的实际需求,南极测试中积累的热管理经验,最终会变成北方用户冬天出行的续航保障;而在复杂地形下验证的悬架性能,也会带来乡村道路上的平顺感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