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几个骑友跑山,歇脚时老张围着我的新车直转悠:“哎哟苑叔,你这宝马咋长得跟隔壁老李新提的无极差不多?”我乐了,拍拍油箱:“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你猜我为什么把F 850 GS换成了这台R 1250 RT?这事儿可有意思了,得从一次‘撞脸’说起……”
那天在摩托车市场,真看见一台蓝白配色的无极DS900。车架、后摇臂、发动机轮廓,活脱脱像我的F 850 GS“亲兄弟”!连边上的小伙子都开玩笑:“大哥,咱俩车是不是同一个妈生的?”尤其是那副油箱和车头自带的行车记录仪,看着比我的原版还实用。说心里没点好奇是假的:要是花更少钱就能享受相似的体验,谁不乐意?
回家我就认真做了功课。原来无极和宝马合作挺深,就像文章里说的SR4 MAX踏板,技术底子确实靠谱。DS900把座高调低了,还针对国内路况加了配置,对咱们普通骑手特别友好。有位玩过宝马650DS的老朋友跟我说:“国产化后座高友好多了,以前垫着脚停车,现在能踏踏实实踩地,市区骑行压力小一大截!”
可真正上手试驾后,我发现了关键差别。 拐个急弯时,手腕下意识一拧油门——咦?DS900的电子油门响应明显迟疑半拍。朋友老周当场点破:“宝马的电控精髓,像精密的牵引力控制和弯道ABS,无极暂时还拿不到全部‘武功秘籍’呢。”这让我想起文章里说的:“就像本田纵容无极逆向自己的500cc发动机,宝马也得留一手。” 毕竟探险骑行突发状况多,电控系统就像隐形的守护者,关键时能拉你一把。
这就勾起了我的回忆。早些年骑过无极650DS,那台宝马发动机确实稳如老牛,烂路随便造。但有回暴雨天过泥坑,后轮突然打滑,车尾猛地一甩!全靠多年经验硬掰回来,手心全是汗。后来试了朋友的宝马原版650GS,同样的泥地,电控系统提前介入,轮胎抓地力稳稳锁住,那股从容劲儿记忆犹新。文章里那句“久而久之难免对宝马产生向往”简直戳中我心窝——有些安全感,真不是发动机参数能完全给的。
当然,换车不能光为情怀。 新入手的R 1250 RT让我体会到了“代差升级”。上个月带媳妇跑长途,她突然戳我后背:“仪表盘那个小轮胎图标一闪一闪啥意思?”低头一看,是新装备的RDC实时胎压监测在报警!赶紧靠边检查,果然后胎扎了个小钉子。这要搁以前的老车,等轮胎瘪了才发现就危险了。文章里专门提到宝马2023款升级重点就是这些“贴心保镖”:实时胎压监测、能手动关闭的转向灯提示,全是实用派。
(▲宝马特有的“拳击手”水平对置发动机降低了整车重心,高速过弯时车身稳得像个吸盘。图源:BMW官网)
最让我惊喜的是旅行舒适性。以前骑F 850 GS跑三百公里,肩膀酸得像扛过沙袋。而R 1250 RT的电动风挡能跟着车速自动升降,气流永远恰到好处地掠过头盔;宽大座椅像移动沙发,配合轴传动特有的平顺感,一天奔袭六百公里腰不酸背不痛。难怪文章里把RT放在旅行系列旗舰位置——它把“让远方更从容”这件事琢磨透了。
其实选车如交友,合适最重要。 无极DS900确实是诚意之作,价格香配置足,特别适合刚接触大排的新手或预算党。像我邻居小伙,用DS900练技术跑山玩得不亦乐乎。但对我这种常年跨省摩旅、动不动挑战极端天气的老骨头来说,R 1250 RT全面的电控防护、长距离舒适性和宝马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点(文章提到这是“无极无法相比的品牌实力”),成了刚需。
上周冒雨从北京跑五台山,RT的雨天模式自动降低动力输出,弯道ABS在湿滑石板路上多次悄悄介入。听着拳击手发动机沉稳的“砰砰”声,突然想起文章末尾那句话:“宝马更新的车型覆盖310cc到1600cc,总有适合你的坐骑。” 从探险悍将F 850 GS到长途伴侣R 1250 RT,变的不是热爱,而是对骑行需求更清醒的认知——当你想去看更远的风景,一辆能让你全程嘴角上扬的车,就是最好的伙伴。这或许就是宝马那句“Make Life a Ride”的真谛:骑行的终点不是目的地,而是享受每一次出发的底气与从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