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一层,再也见不到新能源车了?高租金正在逼退车企

还记得前几年逛商场时,一层总是被各种新能源车展厅占据吗? 理想、蔚来、小鹏、极氪……仿佛每个角落都在展示着未来的出行方式。

如今,这些展厅正悄然消失。 以北京龙湖天街为例,曾经聚集近十家品牌的盛况不复存在,如今仅剩蔚来和岚图坚守,空出的位置已被Gucci、Chanel等奢侈品牌取代。 这并非个例,从特斯拉关闭北京侨福芳草地首家门店,到小鹏一年内缩减46家商超店,一场“撤离商超”的浪潮正席卷汽车行业。

商场一层,再也见不到新能源车了?高租金正在逼退车企-有驾

高成本:商超店难以承受之重

一线城市商超店的年租金是首要压力源。 以150平方米的店面为例,日均租金约35-45元/平方米,年租金轻松突破200万元;若选址北京CBD、三里屯等核心商圈,甚至高达300-400万元。

加上8名员工的人力成本(约150-200万元/年),单店年运营成本可达450-600万元。 然而,这些投入换来的转化率却极低:多数进店消费者只是“拿着奶茶闲逛”,实际购车意向薄弱。

奔驰早在新能源品牌之前就已试水并退出商超模式,其在北京、上海等地的Mercedes me体验店全部“到期不再续约”,原因正是“坪效比太差”。

商场一层,再也见不到新能源车了?高租金正在逼退车企-有驾

流量逻辑的逆转:谁在消耗谁?

商超店曾被视为“流量入口”,现实恰恰相反。 万达曾指出,新能源车展厅非但未能为商场带来新客流,反而在消耗商场既有流量。

与餐饮、快时尚等高频消费业态相比,汽车作为低频消费品的引流能力明显不足。 讽刺的是,消费者逐渐厌倦了商场嘈杂的看车环境,倾向预约郊区的4S店进行深度试驾。

功能局限:展示与服务的割裂

商超店只能承担车辆展示功能,交车和售后仍需依赖市郊的专门场地。 例如,华为合生汇店因空间有限,不得不将滞销车型停在地下车库。 这种割裂导致消费者需多次辗转,体验大打折扣。

商场一层,再也见不到新能源车了?高租金正在逼退车企-有驾

同时,商圈周边交通拥堵,试驾路线难以规划,事故风险较高,进一步削弱了用户体验。 相比之下,特斯拉转向郊区的“特斯拉中心”,集展示、销售、交付、维修于一体,虽失去黄金地段流量,但功能整合反而提升了效率。

战略转向:从“人找车”到“车找人”

车企的渠道策略正从盲目扩张转向精准触达。 理想汽车高层明确表示,将通过线上工具和用户口碑覆盖市场,“不追求单店销量最大化,而要提高整体占有率”。

小鹏推出“木星计划”,用经销商模式替代部分直营店;极氪增加“极氪家”授权门店比例。 与此同时,“快闪店”模式因低成本、高灵活性受青睐。 例如上汽MG4上市时,在全国开设80家快闪店,单店日留资量最高达63份,且租金可按天结算,无需重资产投入。

商场一层,再也见不到新能源车了?高租金正在逼退车企-有驾

品牌分化:谁在进退?

并非所有品牌都在撤离。 像大众旗下新品牌ID.与众,仍在积极布局商超店,将其视为“新品牌的必经之路”。 而阿维塔等品牌因资金压力,将直营店转为经销商运营,以减轻成本负担。 这种分化揭示了一条规律:商超店对弱势品牌仍是提升曝光的手段,对成熟品牌已不再是性价比之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