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小鹏G7增程版竟然配了55.8千瓦时的大电池,纯电续航竟然能打到430公里(这个数据是CLTC的工况,体感上估计会有个差距)。这事儿挺让人心动的,毕竟在增程车领域,这纯电续航水平算是很能打的了。
我前两天和一位4S店的销售闲聊,他突然冒出一句:你看,现在这增程版本,比起同价位的纯电车型,在补能速度上明显更占优势。我当时没多想,只是点了点头,心里却琢磨,为什么补能真的那么重要?毕竟续航不够,快充能救命,但充电站经常排长队,这病根确实不好治。
这台G7增程版采用的是攒着大容量电池加上110千瓦的发动机,电机峰值功率达到218千瓦,给人一种油电双保险的感觉。说白了,这就像给手机装了个大电池,还加了个随时能顶上的移动电源,跑起来能更安心。相比同价位的比亚迪海豹纯电车型,虽然续航差不多,但海豹的充电功率通常在150千瓦左右,高峰时段充电桩排队的情况频频出现,这就让人抓狂。G7增程版支持5C快充,换算下来,估算速度能比普通车快30%-50%,你节假日跑高速不怕排队是不是?
先别急着给这个增程系统贴上最好的标签。对它的研发供应链我问过一个圈内朋友,他说:这发动机供应链倒是挺稳定,就是电池这一块,跟湖北亿纬动力合作,算是比较有保障的,但价格和电芯选型上,还得看市场表现。他给我形容成做饭:电池是主菜,发动机是调味料,两者得搭配得靠谱,分寸拿捏不好,味道就不对了。这里面看起来简单,实际在零部件协调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远比做饭复杂。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G7纯电版本的车长是4892毫米,而增程版直接加到4918毫米?头脑里本能想多了点空间。可能是动力系统改动后,电池包或者发动机舱要留更多空间,导致车头或者车尾加长。不过之前我看到官方文档说轴距没变,这让我有点犯迷糊了——轴距不变、车长变长,空间利用上是不是下了功夫?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有没有想过,电池55.8度和新能源汽车常用的60度以上电池相比,能差多少性能?我猜测(这纯属个人没细想过的猜测)大容量电池,重量必然增加,影响整车重量和动力响应,这对驾驶体验要求高的用户来说影响不小。要做到高续航且不牺牲操控,是件挺麻烦的事,开多了市面上这种左右作平衡的车,真心觉得车企有时候挺难。
刚才说的补能速度那么快,具体下来,5C快充对应的充电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电池容量的5倍,简单心算一下,55.8度电池×5,差不多是279千瓦,听上去有点猛,是吧?但我估计实际峰值大概率在200千瓦左右浮动,硬件和温控限制也多,满电时间大概可以缩短到20-25分钟左右,节约时间感知还是挺明显的。你说,这样的补能速率,跑高速充电桩排不排队还真不好说。
我听一个维修师傅说过,增程车的发动机维护其实不复杂,像给老爷车换机油这么简单,只是车辆结构稍微复杂点,维修师傅得多跑培训。相比纯电动车的电机和电控系统,增程车的多余覆层虽然让车辆成本和复杂度高了些,但对某些用户而言,这口油才是最后一根安全带。你平时开车会介意维护复杂程度吗?我倒是挺嫌麻烦。
还有就是,和纯电版对比,增程版的前脸空气导流口改动其实挺有意思。从用户角度看,外观细节改动很小,但在气动效率和冷却效果上肯定做了调整。就像新款运动鞋外形差别不大,但跑步感受能提升不少。研发团队这点细节活儿,通常是因为供应链对应的零件更换或成本优化不得不发力的地方。
话说回来,我刚才回忆起去年那个试驾会遇到的技术总监,他随手说了一句:这车上的SiC平台,用的其实是高级跑鞋的‘气垫’,能更高效传导动力和热量,当时没细琢磨,后来看到支持800V高压系统和5C快充,才大概理解这套平台在散热和充电速度上的优势。
我也得承认,刚才说增程车补能比纯电车快这话,有点太绝对了。这得看具体充电站和环境温度,别忘了增程版还得加油,补能流程其实更复杂。有人可能觉得买增程车就是双份麻烦,但对有长途需求和充电焦虑的用户来说,这算是理性选择了。这个算不算折中?我觉得挺耐人寻味。
说说你,面对充电排队和续航焦虑,这种增程+大电池的折中方案,是不是刚好能帮一把?还是说你更偏好直接丢掉发动机,死磕纯电技术?厂商也不会傻到做出自己都不敢买的车。
有时候我觉得,汽车技术就像折叠伞,想做得更轻便耐用很难,两套技术系统在一辆车里不失灵,得成本、耐用和体验都得拿捏好。
至于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到底还会不会被嘲讽?我猜,这更多是个心理话题。毕竟,你手上握着一辆增程车——如果这玩意儿真能让你20分钟搞定续航加油,拎包走人,心中那份安心感,可能就值了。
这么说吧,我有点想再去看看这台车,摸摸它隐藏的排气孔,感受一下它那个大尺寸后扰流板风声细节,看看这增程究竟能不能解决我对纯电车那点电量焦虑。
你会怎么选?纯电的简洁利落,还是这个增程的老派稳妥?还是说,电池技术快一点突破,快充成标配,那增程车还有市场吗?开着这考究细节的增程版,看它的冷却风道动静,能不能给我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