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环城公路北段,总有几台贴着“哈弗”和“奇瑞”标记的皮卡穿梭在灰蓝色的尘土中,金属壳子裹着一股异乡味道。去年的时候,老安的跑腿公司刚换了五台中国重卡,说是省油结实,结果用到今年夏天,却一下子卡在了进口检验那道坎上——师傅们在院子里边嘟囔,边拆那台DFH4180重卡的刹车模块,俄方刚出的雷人新规,合规认证又下不来。老李带着点挫败感,“没啥子,俄国人今个是想收紧一点,路线不给咱们走太顺。”
前些日子,莫斯科的汽配群里突然炸了锅。朋友圈传“技术局点名中重卡不能上路了”,刚装的福田BJ4189和解放CA4250也榜上有名。听说不是光噪音,连救援呼叫系统没装齐都算硬伤。看着群里一串又一串调侃,外地司机吐槽,“天寒路滑,哪有救援卫星等着你啊。”有师傅说,去年就听说要上GLONASS定位,现在是直接卡你报关证明,没那玩意,车一眼都不让入境。还有传言,车辆报废税涨得玄乎,算下来装一台车花销几乎翻了个倍;更烦人是,通过哈萨克斯坦中转的渠道,俄海关查得比过年那两天还细,连板车司机都得多留一份手续证明。
后来有同事念念不忘那销子紧的国产重卡时代,去年的数据还能举出来说:自打德国小车、日韩品牌撤了摊儿,中国车市直接从边边角跃升到市场正当红。谁能想到,三年功夫从个位数冲到五成以上市场份额,反倒成了靶子。群友戏谑:“咱们把饭吃太快,老毛子也得噎一噎。”
七月份那场车展,我胡乱溜达到拉达展位边上,顺手撕了张说明书回来。别看拉达这牌子年头久,俄罗斯老技师嘴里总叨咕,“自个地车不能全让熬没了,那点钢厂产量、线束装配咱们也得守着自家的底子。”有个半退休的销售闲聊:“中国车都快把舶来品熄了,现在要讲本地安全,光便宜不顶事。啥技术都靠中国,明天钥匙让别人攥着,咱这产业也就一锤子买卖了。”
外行人说中国车好多“不合俄罗斯规矩”,实际内行师傅总结就一句话——新标准门槛抬起来,不是所有车都能熬得住。比如极寒测试,去年冬天哥几个把BJ卡车拉到图拉郊外,零下三十摄氏度扛了两宿,最后发动机纯靠运气才着车。标准更新得猛,还是得折腾几年专门适配。维修站的老柳头拍着膝盖感叹,“不做天气适应本地测试,过俩年全冻傻。”
配件事也简单不得。俄国人这回硬规定国产化率六成以上,不然合资厂子批文都谈不下来,更不会给什么税收优惠。前几天圈里流传某品牌被退回批次,说是国产化算账都不敢公开。工厂马路边聊起的销售还憋着火气——“全要合资、控股拿过半,最后技术全归俄,咱们中国人家谁还愿意来?”有车友笑着插嘴,“还不是怕你占了便宜跑路么。”
其实坊间还有段轶事,讲最早一批中国小众品牌打算深耕俄罗斯,投产KD组装,想混点税收减免,顺便拉拢点本地工人。技术也掖着点新花样——有说国产重卡偷偷上了油电混合系统,试图躲避排放限制。可奖赏没见,也有消息说,年初那台油电卡车,因为油品不过关,电子元件糊得一片。这才知道,光是“适应性测试”三个字念得响,实际水深着呢。
不过,有个别行家在茶馆里还蛮乐观,“再折腾三五年,俄国西方的车顶多成标杆,中国这头,总得留个稳定供货商。谁家能在本地摸出庙门道,积累点真技术,咱将来还能挣钱。”群里另一帮人则嘀咕,最近二手市场闲鱼都快摆不下了,一堆被卡死认证的库存卡车倒腾着甩卖,能拉就拉出去换比特币。
去年底,听人说图拉有家新厂本来准备大干一场,现如今停工半个月,工头们破罐子破摔,正考虑是不是迁去哈萨克斯坦“借壳还魂”。据说,这一阵国产重卡配件涨价,工地小老板只能将就修修,拉货组还搭着毛子老司机的顺风车混点班钱。
总归横竖,每年春天路面一化雪,公路上汽修站的旗子飘着各色车标。哪天有台老解放卡着路边,“呼叫系统”灯还闪时,几个东北口音的司机守着插座上炉子。“大道难走,装这玩意管什么用?”修车师傅扯着脖子吆喝一句,背后小摊热乎汽水冒着气——俄国的路,谁走久了都有点捉摸不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