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老铁”喜提“国之栋梁”?这事儿,咂摸起来是不是有点...画风清奇?寻常印象里,劳模那都是在滚滚车间里抛洒汗水,或是在斗室实验室里栉风沐雨的。如今,开“滴滴”的也能镀金成劳模了,这葫芦里卖的啥药?
曹操出行那三位掌舵的,得了这荣耀,官宣是“高质量的出行体验”。原永辉那套“五心级”服务、张桂容车里常备的“防晕神器”和“熊孩子哄睡宝典”、刘滨杰退伍老兵那股子“一板一眼”,听着都怪熨帖。但咱也得掂量掂量,这“五星好评”真就能直接跟“劳模光环”无缝衔接了?
兴许有人会说,这不恰恰说明世道变了吗?过去只看重膀子力气,现在也开始给服务业点赞了。网约车师傅也是打工人,他们的血汗也该被看见。这话不假,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儿。
您寻思寻思,网约车这行,说白了就是个散工“游击队”。平台雁过拔毛,司机鸭梨山大,一天跑断腿是家常便饭。这三位“扛把子”师傅,肯定有他们独步江湖的绝活,可他们的高水准服务,是不是也压榨在超长待机和精神紧绷的钢丝之上?
区区一个数字,就够扎眼的:原永辉入行八年,安全里程堪比绕地球十几圈,接送乘客数量直逼一座小城人口。这背后,是多少个猫头鹰之夜?多少次与瞌睡虫搏斗的惊险时刻?
当然,平台也表态了,要升级司机后勤保障,加码人文关怀。成立司机“根据地”,夏送冰饮冬送暖,还搞了“爱心基金”和“助学贷款”。听着瓷实,可关键是,这些真是司机们的心头好吗?
司机们真正眼馋的,恐怕是更公道的“分红”机制,更自由的“摸鱼”时间,以及更靠谱的“五险一金”。与其砸重金打造几个“门面担当”,不如真刀真枪地解决整个行业的顽疾。
与吃瓜群众的固有印象相悖,真相往往是,不少网约车师傅为了多刨点金,不得不疲劳驾驶,甚至拿交通规则当耳旁风。平台为了追逐利润,常常会拿捏司机的饭碗。这种拧巴,才是网约车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司机个人素质,是否忽略了平台抽水比例、市场厮杀白热化等结构性难题?
说白了,这场“网约车劳模”选秀,本身就挺耐人寻味。一方面,它认可了网约车师傅的劳动价值;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个群体面临的窘境。
别光顾着给劳模打call,也得想想怎么让更多的网约车师傅,不再为了碎银几两而精疲力竭,真正活出个人样儿。这才是对“劳动最光荣”最走心的致敬。
就像开头说的“画风清奇”,这仨劳模头衔,既是勋章,也是一声棒喝。它像一面哈哈镜,映照出网约车行业光鲜外表下的另一副尊容。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真正能暖到司机心窝窝的政策出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锦上添花的层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