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樟木口岸凛冽的寒风中,一辆坦克700 Hi4-T沉稳驶过国门线,车轮碾过的不只是高原冻土,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迈向“质造”的一道分水岭。这是长城汽车参与“国车致敬国门”活动的缩影,也是其“硬核”实力的一次生动注脚。当不少车企深陷价格战泥潭、行业利润率被拉低至惨淡的4.3%时,长城汽车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飙升419.99%,平均单车利润高达1.28万元,稳居行业榜首。这背后,是一场关乎中国汽车未来的“反内卷”实践——用长期主义的笨功夫,诠释高质量发展的真谛。
一、利润与品质双升:不打价格战也能赢得市场
“有些产品从二十二三万降到十二三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10万还能保证质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发问直指行业痛点。当部分企业用“骨折价”抢夺市场份额时,长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赛道——追求“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
这份坚持在财报中得到有力印证:2024年1-8月,长城累计销售74.5万辆,同比增长势头强劲。更值得关注的是产品结构的优化——2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销量达18.4万辆,同比暴涨39.83%,推动单车平均收入突破14万元。2023年,长城研发投入超11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位运行。真金白银的投入转化为硬核技术:专利公开量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民营车企榜首,尤其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1838件和1131件的专利数构筑起坚实壁垒。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拒绝“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依托技术驱动实现品牌向上,同样能赢得市场尊重。
二、安全“偏执狂”:毫米级守护背后的用户哲学
在长城位于保定的碰撞实验室内,每天上演着超越行业标准的极限测试:120km/h高速对撞、螺旋翻滚、边坡坠落…34具单价超千万的精密假人中,两台全球顶尖的Thor假人实时采集人体毫米级损伤数据。新能源电池包则面临更严苛挑战——85℃高压水枪喷射、10MPa碎石冲击、底部球击等30项专项测试,只为确保碰撞中电芯“零受力”;热失控实验中,纳米绝热材料的应用让单电芯触发后相邻电芯仍能稳定工作。
这种近乎偏执的安全追求,源于魏建军朴素的造车哲学:“我们造车,不仅要考虑日常用车,还要考虑那不到1%的极限状况。”当行业跟风隐藏式门把手时,长城直言其“碰撞缺电打不开”的隐患;当竞品热衷宣传炫酷的无人驾驶功能时,长城更专注Coffee Pilot系统在雨夜复杂场景下的安全冗余。这种把用户生命置于参数竞赛之上的价值观,成为品牌最深厚的护城河。
三、技术深水区:用“过度投入”打破内卷魔咒
面对行业内卷,长城的破局之道是持续向技术深水区进军。2024年研发投入达104亿元,连续三年突破百亿,研发团队规模达2.3万人。这种“过度投入”策略聚焦三大方向:
能源路线不盲从: 独创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战略。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通过创新架构,实现全工况效率最优;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太阳能-电池-氢能-车用动力”全价值链布局,4.0T V8发动机的突破更填补中国品牌高端动力空白。
智能化重实效: 斥资建立九州超算中心,基于SEE端到端大模型开发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以“一套算法贯穿全场景”理念避免系统冲突;Coffee OS 3智慧座舱深度融合AI,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体验。
核心部件自主化: 从功率半导体到车规级芯片全面布局。2024年成功点亮自研RISC-V架构紫荆M100芯片,打破“芯片卡脖子”困局。正如魏建军所言:“汽车的核心是零部件,是经过很多技术集成起来的。”
四、生态出海:从“卖产品”到“植根全球”
当国内车市内卷加剧,长城将视野投向全球蓝海。2023年海外销量31.6万辆,同比激增82.48%;2024年前8月继续增长54.2%,海外营收占比显著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出海”模式的创新:
全链条布局: 在泰国、巴西建成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越南、塞内加尔KD工厂加速落地,实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本土化闭环。
舰队式突围: 携蜂巢能源、诺博汽车等供应链伙伴共同出海,输出“整车制造+供应链体系”。全球170余国覆盖、超1400家渠道、200万海外用户,印证了“国际新四化”(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战略的前瞻性。
服务品牌护航: 发布全球化服务品牌GWM CARE,贯穿用户全生命周期。2025年目标直指百万出口,其中40万辆由海外本地生产,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世界品牌”的蜕变。
五、行业灯塔:长期主义者的价值回响
魏建军的思考早已超越企业边界:“科技要为用户解决问题,不是拿到这来标榜什么。”“电动车健康发展,不能被资本过度裹胁,任何商业都需要利润造血才能持续投入。”这些观点与国家反内卷政策形成共振——2024年5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7月多部委联合推动行业告别“流血竞争”。
当潮水退去,长城的坚守终获回报:供应商获得稳定订单、经销商健康运营、员工赢得尊重、用户享受可靠产品。这种“共生思维”或将成为打破“降价—压榨—崩盘”死结的钥匙。正如穿越樟木口岸的坦克700所昭示的:中国汽车的精神内核,不在浮夸的参数竞赛,而在对安全的敬畏、对技术的深耕、对全球市场的真诚拥抱——这份“笨功夫”,恰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终极捷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