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产这个牌子,很多人心里都挺有感情的。
毕竟,从二十多年前东风日产成立开始,它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熟悉的面孔。
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咱们记忆里那些曾经满大街跑的经典日产车,比如风度、颐达、骊威这些,现在是越来越难见到了,甚至很多都已经停产消失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些车的离去,不单单是日产一家公司的问题,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中国汽车市场这二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反映了我们老百姓选车观念的巨大变迁。
咱们先从那些“功成身退”的车型说起吧。
最典型的就是当年的日产风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你要是能开上一台进口的风度,那绝对是相当有排面的一件事。
这车稳重大气,坐着跟家里的大沙发一样舒服,V6发动机运行起来又平顺又安静,是当时很多生意人或者单位领导的标配。
可是,时代要发展,车企也要进步。
2004年,东风日产推出了天籁。
天籁这台车,可以说完美继承了风度舒适的优点,同时在设计、技术和价格上都更符合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
说白了,天籁就是风度的“升级版”,一个更新、更强、也更接地气的继任者。
在这种情况下,老将风度自然就要把舞台中央的位置让出来,这是市场竞争中最正常不过的新老交替。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颐达身上。
2005年上市的颐达,绝对算得上一代神车。
它的核心卖点就是“空间”,明明是一台紧凑型轿车,后排空间却大得不像话,油耗低、毛病少,简直就是为中国普通家庭量身打造的。
那时候,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颐达,它承载了太多人对于汽车生活的最初记忆。
但是,日产自家还有另一款紧凑型车,那就是轩逸。
随着轩逸不断更新换代,产品力越来越强,市场定位也越来越清晰,甚至后来还搞出了“轩逸·经典”这样的车型来通吃高低价位市场。
这样一来,颐达的位置就变得非常尴尬了。
一个品牌在同一个级别里,同时养两款主力车型,资源会分散,内部也会产生竞争。
为了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在轩逸身上,把它打造成一个无法撼动的“家轿之王”,颐达最终只能在2011年选择退出。
它的离开很低调,但对于那些曾经拥有过它的家庭来说,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舍。
除了内部的更新换代,还有一种情况是“心比天高”,想往高端市场冲,但现实却很骨感。
日产在这方面也栽过跟头。
比如2005年引进的风雅,这是一款定位豪华的中大型轿车,直接对标的是宝马5系和奔驰E级。
从车本身来说,风雅的配置、舒适度和技术含量都相当高,绝对是一台好车。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
出在品牌上。
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一提到豪华品牌,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奔驰、宝马、奥迪。
花四五十万买车,大家买的不光是车本身,还有那个车标带来的社会认同感。
你日产的车标,在大家印象里就是十几二十万的家用车,突然卖到豪华车的价格,很多人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这就导致风雅在国内的知名度和销量都非常惨淡,最终只能无奈退市。
同样想走高端路线却失败的还有楼兰。
2011年,楼兰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定位是中大型豪华SUV,造型非常前卫,流线感很强,有点像跑车。
可是在那个时候,国内消费者对于SUV的审美还停留在方方正正、高大威猛的阶段,很多人觉得楼兰的样子“太奇怪了”。
更要命的是,它最初只提供3.5L的大排量发动机,价格高达近五十万。
这个价位,消费者完全可以去买品牌更响亮的奥迪Q5了。
虽然楼兰后来国产了,价格也降下来了,但它给市场留下的“又贵又怪”的初始印象已经很难扭转。
它承载着日产品牌向上的希望,却始终没能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最后在2022年也停产了。
这两款车的失败,其实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中国市场,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想要实现品牌升级,光有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一些车型的消失,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升级了,市场的风向变了。
骊威和玛驰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2007年上市的骊威,简直就是一款为实用主义者量身定做的车。
它的车身不大,在城里开很灵活,但内部空间利用率极高,把后排座椅放倒,拉个小货、搬个家都轻轻松松。
而且它那台1.6L的发动机,省油、耐用,后期保养也便宜。
在那个大家买车还主要看重“工具属性”的年代,骊威是个非常棒的选择。
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买车不再只看实不实用了,还要看外观好不好看、开出去有没有面子、配置高不高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尺寸更大、看起来更气派的SUV。
这样一来,像骊威这种小型多功能车的市场就被急剧压缩了。
玛驰也是一样,2010年进入中国时,它那圆润可爱的造型,主打的就是年轻女性市场。
但几年过去,同样的价格,消费者可以买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的国产品牌小型SUV,玛驰在性价比和“面子”上就没什么优势了。
所以,骊威和玛驰的停产,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大潮,是我们的消费者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这个浪潮太猛烈,跟不上的车型自然就会被淘汰。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车企自己没搞明白市场的真正需求,尤其是没读懂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
2016年推出的新蓝鸟就是一个很失败的例子。
蓝鸟这个名字在老一辈车迷心中是有分量的,日产想借用这个经典名字,打造一款吸引年轻人的个性化轿车。
于是,他们给新蓝鸟设计了一个非常夸张、甚至有些怪异的外形。
本意是想通过这种独特的设计来彰显个性,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很多年轻人觉得,这车除了外形怪一点,内饰和轩逸差不多,后排空间还因为造型被牺牲了,不够实用也不够酷。
而年纪大一点的消费者,又完全接受不了它这种激进的设计。
这就造成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局面,销量一直上不去,最终在2022年草草收场。
这说明,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选择极多的时代,车企想当然地给年轻人“贴标签”,以为搞个怪异的造型就能抓住他们,这种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典日产车的停产,固然有日产自身战略调整、产品规划失误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中国汽车市场这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和残酷竞争。
我们的市场变化太快,我们的消费者成长太快,我们的国产品牌崛起太快。
这股浪潮推动着所有身处其中的车企必须不断奔跑,稍有懈怠或者一步踏错,就可能被甩下。
那些消失的车型,它们曾经都以自己的方式,陪伴过一代人的成长,成为了无数家庭记忆的一部分。
虽然遗憾,但这或许就是发展的代价,也是一个市场从成长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