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挺炸裂的,美国人说,要对我们这儿过去的电动车,加100%的关税。
这个数字,你品品。
不是10%,不是20%,直接翻倍,摆明了就是不想让你进我家门。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们这是动了谁的奶酪,让他们这么紧张?这反应,简直比被人踩了尾巴还激烈。
其实,你看看咱们身边马路上跑的车,心里大概就有数了。绿牌车越来越多,多到有时候会恍惚,是不是燃油车快成少数派了。
数字不会骗人。去年一年,咱们自己家里就卖了九百多万辆电动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全球每卖出十辆电车,有七辆就是在中国。
那美国呢?大概一百四十万辆。
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是那种让人一眼望过去就觉得有点绝望的鸿沟。所以那边急了,特别急。
光车卖得多,其实还不算最吓人的。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我们不光会卖,还会造,而且造得又快又好。
在江苏常州,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电池之都”。
你很难想象那个场景。一个几十公里的小圈子里,从电池最开始的正负极粉末,到中间的电芯、电池包,再到最后装上一辆整车,所有事儿全办完了。
这边的工厂刚把材料拉出来,拐个弯就送到了下一家,效率高得吓人。
这已经不是一个工厂或者一个公司的胜利了,它是一个生态。一个环环相扣、谁也离不开谁的产业集群。这种优势,不是说你今天投个几百亿,明天就能复制出来的。
这需要时间,需要运气,更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默契。
当然,车造出来了,得有地方充电。很多人买电车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跑半路没电了怎么办?
几年前大家可能还有这种焦虑,现在基本没了吧。
我们现在有超过八百七十万个公共充电桩,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多。商场地下、高速服务区、小区里,几乎无处不在。
这种“充电自由”,才是真正把电动车推向千家万户的底气。车好,用着也方便,这个市场自然就滚起来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美国人面对的,根本不是几家中国车企,而是一整个强大、高效、还带自我循环功能的庞大体系。
他们当然也想了很多办法。
之前拜登政府推过一个《通胀削减法案》,名字听着是为了大家好,实际上条款特别有意思。它说,你想拿买电动车的高额补贴?可以。但是,你的车里,电池组件和那些关键的矿物,不能是从中国这些“受关注”的地方来的。
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硬生生把咱们从他们的供应链里给挖出去,想在美国本土再造一个“常州”。
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全球的电池供应链早就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了。这么一搞,结果就是,在美国市场上,一大批本来卖得好好的电动车,一夜之间,补贴没了。
美国消费者不乐意了,选择少了,还变贵了。福特、通用这些美国本土车企也叫苦,让他们马上换掉合作了这么多年的中国供应商,去哪儿找?成本谁来掏?
可以说,这一招“精准手术”,最后变成了一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闹剧。
所以,当那个法案没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100%的关税就来了。这感觉,就像是计策不管用,干脆直接掀桌子了。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些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国际汽车巨头们。
美国政府在那边急着“脱钩”,德国的大众汽车,却拿出了7亿美元,投资了我们的小鹏汽车,要一起开发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车。
奥迪,也扭头找了上汽合作,直接用人家的电动平台。
就连美国的福特自己,在密歇根建电池厂,最后也还是选择引进宁德时代的技术。
为什么?
因为在市场上,大家都是用脚投票的。谁的技术好,谁的产品有竞争力,谁能帮我赚到钱,我就跟谁合作。这跟你是哪国人,没有关系。
这帮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百多年的“老师傅”,现在反过来向我们这些“后浪”学习,这个画面本身,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它说明,有些东西,真的变了。
其实,电动车这事儿,核心中的核心,还是电池。而电池的命脉,攥在那些矿物原料上。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底牌。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电池正极需要的锂,我们精炼了70%;镍,84%;锰,超过95%。至于负极用的石墨,这个数字接近100%。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国家,想绕开我们去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电池供应链,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才是让那些政策制定者们真正睡不着觉的地方。
所以你看,从市场的巨大销量,到高效的产业生态,再到上游原材料的绝对控制,这是一套组合拳。
时代的浪潮,从来不等人。
你可以建一堵墙,但你挡不住风的方向。有时候,你筑起的高墙,最后围住的,可能只是你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