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遇冷,为何多国不愿推广,原因很现实

大家现在走在街上,肯定都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那就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是越来越多了。

这些车安安静静地从身边驶过,充满了一种科技感和未来感,让人觉得我们的生活正在飞速变化。

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就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似乎只有咱们中国把新能源车搞得这么风生水起,而像德国、日本、美国这些传统的汽车制造大国,态度上却显得有些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犹豫不决。

新能源车遇冷,为何多国不愿推广,原因很现实-有驾

很多人可能就会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他们的技术跟不上了,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其实,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能不能做到”的问题,里头牵扯着一笔笔沉甸甸的经济账、社会账和能源账。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些老牌汽车强国背上的“历史包袱”。

对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来说,汽车工业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更像是国家的脊梁骨,是几代人赖以生存的饭碗。

他们的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和庞大的体系。

从发动机、变速箱里那些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的研发制造,到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网络,再到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这套围绕着传统燃油车建立起来的系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之中。

让他们现在一下子掉头,全面转向电动车,这难度不亚于让一艘正在全速前进的万吨巨轮立刻原地转弯。

这不仅仅是换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的推倒重来。

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投入的巨额研发资金、积累的技术专利、培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变得价值大打折扣。

就拿日本来说,整个汽车相关产业提供了超过一千万个就业岗位,这占到了全国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十一还多。

丰田汽车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就曾经非常忧虑地公开表示,如果日本过快地全面转向纯电动车,那么到2030年,可能会导致整整五百五十万个工作岗位消失。

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问题,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巨大风险。

新能源车遇冷,为何多国不愿推广,原因很现实-有驾

所以,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转型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他们不敢也不能轻易地砸掉自己经营百年的“铁饭碗”。

其次,我们还得算一笔环保账,那就是电从哪里来。

很多人一提到电动车,第一反应就是环保,因为它不烧油,没有尾气排放。

这个说法其实只对了一半。

电动车本身在行驶过程中确实是零排放的,但给它充电的电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力主要还是依靠烧煤或者烧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来生产,那么所谓的电动车环保,只不过是把污染从城市的街道转移到了郊区的发电厂而已,污染的总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增加。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七成的国家,其发电结构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

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他们出于对核能安全的担忧,下定决心关闭了国内所有的核电站,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又无法立刻填补上这个巨大的电力缺口,结果只能是重新增加煤炭发电的比例,一度反弹到了百分之四十三。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在德国,一辆用煤电充能的电动汽车,如果把发电过程中的碳排放也算进去,平均每公里产生的二氧化碳甚至比一些高效的燃油车还要高出百分之八。

这样一来,环保的初衷不就落空了吗?

反观我们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

新能源车遇冷,为何多国不愿推广,原因很现实-有驾

我们国家早就把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了国家战略。

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我们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已经接近百分之四十,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快速地提升。

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我们给电动车充的电越来越“绿”,电动车的环保效益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和整个国家的能源革命紧密结合、协同推进的,这让我们的“绿色出行”有了坚实的底气。

再来聊聊一个最贴近日常使用的问题,那就是充电方便不方便。

开过电动车的朋友可能都有过“续航焦虑”,生怕车开到一半没电了,找不到地方充电。

在中国,这个问题正在被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合力快速解决。

现在你跑在高速公路上,几乎每个服务区都配备了快充桩;在大城市里,商场、写字楼和居民小区的停车场,充电设施也越来越普及。

但在国外,情况就复杂多了。

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想在自己的车库里安装一个充电桩,需要经过一套非常繁琐的审批程序,要跟电力公司、社区管理委员会、市政部门等多个机构打交道,整个流程走下来,花上几个月时间都很正常。

在欧洲,许多城市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老城区的街道狭窄,地下的电网系统也大多是几十年前甚至更早铺设的,线路老化,容量也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承载大规模充电桩网络带来的负荷。

要想对这些老旧电网进行升级改造,那工程量和投入的资金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新能源车遇冷,为何多国不愿推广,原因很现实-有驾

而在一些东南亚、中东的发展中国家,连基础的电力供应都还不够稳定,时不时就会停电,普及充电桩更是无从谈起。

有数据显示,整个欧洲的充电桩密度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充电桩的故障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三十七点二。

这意味着你满怀希望地把车开到充电站,结果发现十个桩里可能有三四个都是坏的,那种体验感可想而知。

这种充电难、充电慢、充电不靠谱的现实,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让很多人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推动力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领跑全球的成就,绝不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其背后是国家意志的强力主导和系统性的政策扶持。

从发展初期,政府就拿出了真金白银进行高额的购车补贴,后来又推出了免征购置税、在限牌城市优先上牌、不受限行政策影响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购买热情。

同时,还推出了“双积分”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汽车厂商生产燃油车会得到“负分”,生产新能源车会得到“正分”,年底结算时如果“负分”太多,就要花钱去买“正分”,这就等于是在用政策的鞭子,倒逼着所有车企不得不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家队”亲自下场,不计短期成本地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设充电网络。

这一整套从消费端到生产端再到基础设施端的组合拳,有拉有推,有奖励有惩罚,硬生生地培育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相比之下,其他大多数国家则更信奉所谓的“市场自由竞争”,政府的干预相对有限。

比如德国,就在2023年底因为财政压力提前终止了对电动汽车的补贴计划。

美国的新能源激励政策也因为庞大的财政赤字而面临缩水的风险。

他们更多的是让企业自己在市场中摸索,让消费者自己用脚投票。

这种模式在产业平稳发展时期或许有效,但在面临颠覆性技术革命、需要整个社会进行深刻变革的关口,就显得力量不足,步调缓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