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刷屏了。2023年第三季度,某国内新势力车企的财报显示,它每卖一辆车就亏了超过3万元人民币——是的,卖一辆亏一辆。更夸张的是,这是在它销量还增长了40%的情况下。销量涨,亏得更多。有人说,这就是新势力的“赌徒心态”,不计成本地烧钱扩张;还有人觉得,这种模式迟早把行业带进“内卷深渊”。但这真的是行业的“末日征兆”吗?还是说,看着吓人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
先别急着站队。我们把这个账捋一捋。
先看营收。按照财报,这家新势力卖车的收入今年确实涨了——产品热度高,销量上去了,车价也保持得不错,没有大规模跳水。但问题是,收入涨得再多,成本涨得更多。财报里显示,研发费用同比翻了一倍,营销开支也大幅增加。再算上材料成本、生产费用,这才导致每卖一辆车都在亏。而且,亏损的幅度比去年还扩大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卖得好反而亏得多。但其实,这事拆开来看,也不算完全没道理。
比如研发开支。新能源车企拼的是技术——电池续航、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都是核心竞争力。你看行业里那几家头部的,谁不是大把大把往研发里砸钱?就算是传统车企,也在电动化转型上投入了海量资源。像大众这样的巨头,最近几年为电动车平台投了多少?千亿欧元起步。而这些研发投入,短期内是看不到回报的,甚至还会拖垮利润率。但不投的话,未来市场就没你的份。这是行业的共识。
再说营销。现在卖车,光靠产品好是不够的。要有强大的品牌认知,还要有渠道优势。尤其是新势力,主打的是“用户体验”,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要跟上,这就意味着更高的营销成本。像这家车企,去年才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今年又在国内大搞品牌活动,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烧钱”。但从长期看,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一旦建立,后续的获客成本就会降下来。
所以,这些亏损并不是钱“白烧”了。严格说,它们属于“战略性亏损”。很多新兴行业都走过这样的阶段——先砸钱抢市场,再想办法盈利。电动车行业,可能只是在重复这个剧本。
那是不是说,大家都亏得一塌糊涂?其实也不是。我们拉几家同行看看。
先看传统车企。像宝马、奔驰这样的豪华品牌,它们的电动车业务虽然利润率不高,但至少没亏到“卖一辆赔一辆”的程度。再往下看新势力里的头部企业,比如特斯拉,不光盈利能力强,毛利率还一直领跑行业。但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它的规模效应已经起来了,成本控制也做得非常好。反观很多新势力,既没有传统车企的资源优势,也没有特斯拉的规模效应,只能靠烧钱来维持竞争力。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些新势力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
从表面看,很多新势力的财报确实挺吓人。亏损额逐年扩大,现金流紧张,甚至需要频繁融资来“续命”。但仔细分析,它们砸钱的方向,基本都是为了未来:研发、品牌、渠道、用户运营。这些投入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只要市场份额能稳住,未来盈利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反过来说,那些不敢烧钱、只想着眼前赚钱的车企,反而可能陷入长期的竞争劣势。尤其是在新能源时代,技术和体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如果缩手缩脚,未来的市场份额可能连现在的一半都保不住。
当然,烧钱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你烧的钱是不是有效果。像这家车企,今年在海外市场的几款新车,销量表现并不算理想,营销费用却花了不少。这种情况下,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钱要烧,但不能乱烧。否则,只会把自己烧成下一个“败局案例”。
那回到开头的问题:卖一辆车亏3万,是不是“行业末日”?其实并不是。这个数据看着吓人,但深入拆解后,你会发现,它背后有很多行业规律。烧钱抢市场,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关键在于,这些钱烧完之后,企业能不能站稳脚跟。如果站稳了,后续的盈利能力会大幅提升;如果站不稳,那就成了“先烈”。
所以,这事我们不能光看一个季度的亏损数据,也不能只用短期的眼光去评价。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的战略方向——它们在技术上有没有突破?在品牌上有没有积累?在市场上能不能稳住阵脚?这些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利润可以晚一点来,但竞争力不能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