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开了个会,奇瑞攒的局,拉着一帮供应商,名字起得特别高大上,叫什么“全球化时代,中国供应链如何出海”。
讲真,这名字一听就充满了PPT的味道,但你只要把门关上,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研讨会,而是一个大型诉苦现场,或者说,是一场主机厂精心导演的鸿门宴。
核心议题翻译过来就一句话:我,奇瑞,要去炸鱼了,你们这帮卖鱼饵和渔网的,必须跟着我一起跳船,不然以后我的鱼塘,你们也别想进。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真实写照,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以前大家还讲究个温良恭俭让,现在不了,不装了,摊牌了。整个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你看会上这些供应商大佬的发言,特别有意思。
拓普的潘总说,我们技术产品没问题,但出去建厂是重资产,成本蹭蹭涨,万一遇到能源涨价、战争爆发,这成本谁来担?他没把话说透,但潜台词就是:大哥,我们跟着你出去卖命,你在国内的单子是不是得多给点?不然我这海外业务亏得底裤都没了,你不能光让我为梦想窒息吧?
杰锋的范总更直接,说我们考察过,风险太大,所以暂时忽悠了客户没建厂,搞技术输出。但他又说,现在不建厂项目都拿不到,所以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
这种心态,就好像一个修仙小说里的外门弟子,掌门说前面有个上古秘境,里面全是妖兽但也可能有绝世功法,你去闯吧。你知道自己九死一生,但你不去,马上就得被逐出师门,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那还不如进去赌一把,万一开挂了呢?
所以范总最后的结论非常现实:在中国先卷赢了,能赚钱,再谈出海,否则就是不健康。
这话说的,简直是人间清醒。可问题是,现在的大环境,由得你健康吗?主机厂都快把油门踩进发动机舱了,你一个零部件供应商想踩刹车,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更有意思的是延锋的马总,她说他们塞尔维亚的工厂现在都是亏的,人力成本年年涨。然后她提出了一个极具互联网精神的构想——“拼多多模式”。
她说,想出海的主机厂这么多,要不大家攒个局,一起商量怎么搞,谁也别藏着掖着。
我一听,直接好家伙。这不就是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吗?大家看似齐心协力,其实各怀鬼胎。今天我们是盟友,明天为了抢地盘,我可能第一个背刺你。这种“拼多多模式”,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张压缩毛巾,看着挺大,下水就没了。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那些外资零部件巨头的表态,比如佛吉亚和奥托立夫。
他们这不叫“出海”,叫“再出海”。以前,他们是老师,是带着欧美主机厂来中国开疆拓土的“传教士”,教会了我们怎么做运营,怎么搞质量。现在,风水轮流转,他们发现自己的中国学生,一个个都修炼成了“雷电法王”,反过来开始倒逼他们这些“老师傅”了。
佛吉亚的马川总说,中国主机厂去欧洲,不会带动市场增长,只会抢现有蛋糕。我们佛吉亚在欧洲份额很大,这意味着我们丢掉的可能比得到的多。
那为什么还要跟着干?
因为你不干,别人就干了,回头人家连你国内的业务都给抢了。这就是阳谋。你明知道是个坑,但你不得不跳。而且他们发现,现在要伺候好中国客户,必须让中国区团队主导,因为欧洲总部那帮大爷,已经完全跟不上中国这边的节奏了。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道诡异仙》里的主角,你明明知道修炼这个功法会让你发疯,但你不练,马上就会被别的疯子弄死。所以只能一边发疯,一边修炼,期待自己能比别人疯得慢一点。
奥托立夫的毛总也表达了同样的焦虑。她说为了跟上中国客户,现在要花双倍的资源。一个合同,中欧团队开会不下20次,拉出107条风险。欧洲团队一看,这风险太大了,不能签。但中国团队说,必须签,不签就没未来了。
这种内部拉扯,简直就是一部职场大戏。中国区的团队现在就是全村的希望,他们不仅要自己往前冲,还得拖着后面庞大的、有点僵化的全球体系一起跑。他们现在的心态,估计就是“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我作为一个在职场被PUA了十几年的中年人,对这种话术简直是DNA级别的熟悉。老板永远不会告诉你项目有多坑,只会跟你描绘成功之后的光明未来。而你,为了保住饭碗,只能一边心里骂娘,一边脸上笑嘻嘻地说:“老板英明,我这就去办。”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拿修仙来比喻供应链出海,可能有点过于魔幻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挺贴切?

主机厂就是掌门,供应商就是弟子。出海就是渡劫。成了,你就是一代宗师,败了,就是身死道消。
所以奇瑞的张总出来稳定军心了。他回顾了奇瑞出海二十多年的血泪史,踩过的坑比走过的路都多,什么乌拉圭建厂关门,巴西业务巨亏,钱收不回来。但核心就几点:我们战略坚定,我们团队稳定,我们速度快。
他特别提到拿下西班牙工厂,赶在欧盟加关税之前,这叫什么?这就叫卡BUG。晚一步,难度翻十倍。
所以你别看这些大佬在会上说得云淡风轻,背后的辛酸和赌性,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种感觉,让我想起我当年买特斯拉的时候。我不是不知道它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内饰简陋,公差感人,还会莫名其妙给你来个“幽灵刹车”。但为什么还买?因为在那个时间点,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对未来的想象。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供应商对主机厂,有时候也是这种又爱又恨的“信仰”。

所以,当潘总说,跟着一个客户出去风险太大,最好是能多点开花时,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最朴素的商业逻辑: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现实是,你往往没得选。你就是那个被选中的鸡蛋,主机厂就是那个篮子,现在这个篮子要去参加跑酷比赛,你只能祈祷它别摔了。
那么,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大家讨论,未来中国车企在海外能搞出多少产能。有人说1000万,有人说1000万到2000万。

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要知道,整个欧洲市场一年也就一千多万辆。你这等于是在人家的后花园里,再造一个欧洲。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闪电战,是降维打击。
讲真,有时候我觉得开个奶茶店都比这省心,至少倒闭了还能剩几箱奶精。
所以最终的产能是多少?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这帮在东亚大陆上卷了几十年,已经把内卷刻进基因里的企业,决定不当人了,把这种“我死你也别想活”的模式带到全世界时,整个旧有的汽车产业秩序,可能真的要被重塑了。
他们不是来做生意的,他们是来传道的,传一种名为“卷”的道。
就问你怕不怕?他妈的,真的太难了!这已经不是出海了,这是大航海时代,只不过船上装的不是香料,而是过剩的产能和无尽的焦虑。要么征服新大陆,要么被巨浪吞没。
没有中间选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