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天天盯着马自达官网,兴趣点除了它是不是一贯的你敢叫我运动吗?还有那2.5T涡轮的调校细节,听说在某些国家版调得更猛点儿。说实话,我对油耗没那么大兴趣,倒是想了解它在实际操控上到底怎么个稳法。
昨儿个朝公司停车场走,突然听到旁边同事聊起。那人端着咖啡:你知道吗?新款CX-30变得更扎实,感觉不像之前那样飘。尤其我开高速,底盘更舒服。说这话时,他还神秘地眨了下眼。
我心里咯噔一下,是不是意味着它的底盘调教真有改?但估摸着,可能是我对它的期待太满了,反正这车在我圈里口碑还算挺稳的。试驾体验中,我发现底盘似乎更厚实一些,不那么快就被震得不行,手感更沉稳,可能跟它的减振器优化有关——更严苛的调标让它更稳,或者说像个小心翼翼的运动心机。
其实我还挺好奇,它的四驱系统到底调整了什么。这代的i-Activ四驱,我估算体感比上一代更智能些吧?根据我触摸车身那会儿,整体的反应速度似乎更快一些,动态响应也更细腻。是不是像换了个更聪明的大脑?但这智能能做到多好,还是得看实际路况才能觉得。
我刚才翻了下这个版本的技术调校笔记,看到开发的时候可能换了个芯片供应商?还是说他们内部的激励措施让系统更快识别路面状况?(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像原本的调教偏向偏软稳的路线,现在像是给它穿上了运动战盔。
值得一提的是,配置虽然升级不少,但我心想,这些都是拼颜值还是拼本质呢?比如它的8.8英寸屏,支持无线CarPlay我不嫌弃,但实际用起来感觉还是那样,反应略慢了点。一百公里油耗?我估算得说:样本少,体感大概在8L左右,但我猜这跟驾驶惯和路况关系大些。
这次配置上不舍得忽略的,是它的智能安全。你会不会觉得,像车道保持和盲点监测这些功能,早晚会变成你会用的基本配置?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我自己开车,感觉这些智能大概都还在在用还不错这个阶段,还不能绝对说能拯救我。有一回我偷偷用它在高速上自动刹车,实际反应挺及时,比我自己反应快。
对比的话,新款CX-30和某些紧凑SUV比起来,操作手感其实差异挺大。某些国产品牌的CVT变速箱,好像忙乱般平顺,却缺点力感。而马自达这个六速AT,开起来我倒觉得更有档位感,动力切换你懂得更顺溜。似乎在调校上,马自达更偏向真实驾驶的感受,而不是追求滑溜的连续平顺。
一想到制造成本,心里就有点纠结。它的底盘和动力系统,成本估算(这我没细想过,估算会不会比其他同级车贵点?)可能都在一万五到两万人民币之间。那会不会让价格变得更合理?或者说,拼配置和调校,还是得靠它的品牌溢价撑着。
其中一个疑问:这车的用料是不是比之前更讲究?我看里头那些塑料件,虽然说不上高级,但耐用感倒是比我小时候玩具车的塑料强得多。不知道它的座椅材料是不是抗刮抗磨?我特别讨厌拆卸时发现底料太劣质,那次差点自己搞出了个座椅裂纹。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小事:上次同事抱怨,你说英菲尼迪那车座椅真舒服,格调本身就有点安静的奢华。而马自达的内饰则偏向实用主义,我觉得这也是品牌的一种调性吧。它套路设计很有年轻人的玩味,但实际用着可能不会花哨到让人反感。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汽车的操控和用户体验,可能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品牌的核心价值?像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觉到它的沉甸甸的底盘和这股不急不躁的驾驶节奏。就像,隐约能察觉到,某个品牌喜欢用可靠这个词,不一定真的多出众,但很稳。
临场小计算:以我日常跑高速来算,百公里油费至少9块钱,估算车辆的油耗能控制在7.5到8.5升之间(这跟驾驶惯有关,很弹性),这样一算,每年驾驶1万公里,油钱也得快八千了。显得还是挺花钱的。
这会让我问,像这类车,关键还是怎么开?你会不会觉得,所有配置都再好,操作的心态、驾驶惯才是真王道?不少年轻人喜欢跟我抱怨说:买车只看配置,我真是不懂。懂车不懂开?还是在于怎么用它。
我心底还藏着点小秘密:我猜,也许未来的智能辅助会变得像真正的副驾驶,而不是照搬的高科技。不然,万一哪天自动驾驶变成了死板的司机,我反倒觉得不如纯粹靠自己操控。可除了我,家里人开车最喜欢的还是那种轻松、安稳的感觉。
说到也许我会关注这个车的后续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这些新车——不光是马自达,都是在拼多功能+智慧化。但我倒觉得,所谓的多功能,其实就是多噱头。真正能用得到的,还是那点用心设计的细节。
话说回来,假如这车真让我试驾一段时间,我会不会突然喜欢上它那种安静的力量?还是说,到头来我还是会喜欢那种操控在手,心里有数的感觉?毕竟,每次开车,心可能比技术更重要。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