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深蓝汽车最近的变化,真是让我有点眼前一亮。去年刚接触这牌子时,就觉得它品牌定位挺扎实的,但总觉得还差点火候。没想到今年突然爆发,尤其是从他们公布的36万辆的目标开始,我心里就腾起点疑问:这目标靠谱吗?尤其在他们过去的25万辆左右,怎么一下子要翻一番?(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翻走访销售的笔记,发现他们今年一到八月其实卖了差不多19.9万辆,平均每月2.5万辆。要冲到36万辆,剩下的几个月得平均月销4万左右,55%的增长压力,挺吓人的。这么算话,今年年终要多卖16万?估算,平均每月卖超4万了,不然根本赶不上。
这个目标的背后,还是两个意识:一是要快,二是要大。他们说要靠大单品,比如S05、S07,还有L06。这两个在全球的布局挺亮眼的。S07在70多个国家都有售,德国、欧洲都铺开了。你想想,欧洲市场的份额就那么多,能在很多国家杀出血路,说明技术和供应链要跟得上。像S07这个全球化车型,欧洲市场上似乎还剩下不少空间,但同时竞争也是硬仗。你觉得,能不能真像他们说的那样,不仅打入,还一路扩到150个国家?我猜海内外供需配合还是个难点。
比起前几年的自主高端,我感觉深蓝想走差异化、差异标签的路。就像我有个朋友是在欧洲搞新能源进口,他跟我说,欧洲市场其实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还差不多了,像动力、续航、充电便利这些,差不多每个点都持续变好。可偏偏,面对欧洲本土的车企,深蓝要怎么赢?一方面枪盯价格,产品要够精,另一边还得投入渠道,尤其像哥伦比亚,订单不大,但还能卖个几百辆,每月3、400辆。那渠道跑得还算扎实。
我在想一件事:深蓝这波全球化战略,是不是还在摸索阶段?看到S05要推到150个国家,实际上他们的团队估算,欧洲以外的市场,能有多少潜力?样本少,估算估得我都觉得不大靠谱。海外那块的供应链,挺像组装线的拼图,保证货源稳、物流顺畅,得花不少功夫。毕竟,海外市场的后端支持,才是持续交付的根本。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深蓝的技术研发是不是还在玩拼图?他们把大单品拆得细碎,比如S05、S07、L06,实际上是在用不同的零件拼成全球画。你要把这些产品拉到几十个国家,要考虑的零件规格、供应链管理、质量标准,复杂得像经常要拼一幅大拼图。特别是超充、续航技术,像是在各个国家指定不同的拼图块,调整调试。
有个细节我一直觉得微妙,派员工去海外试产时,经常看到一两个工程师在车边紧张调试,那种在异国他乡还要保证每个零件都切合的状态很像在拼一场大拼图。你会不会觉得,拼图拼得越快,未来的市场占有率越稳?成本也会飙升——我猜不到具体数字,但每辆车的制造成本可能在3-5万元左右,算算油钱、工时,按现在的售价就能粗算出百公里成本,估算在1.2元到2元差不多。
然后说到研发——我觉得深蓝像在用生活拼图比喻,他们把每个技术点像拼图块一样,拼到一起形成一辆完美的车。比如快充技术、防撞系统,像是拼图的边框,保证拼图完整;续航和动力像是图案,要亮堂且完整。团队对这些拼图块的理解,直接影响拼好之后的市场表现。
姜海荣一到深蓝,带来了不少消费者电子里惯用的玩法。你觉得,他好像更懂怎么跟年轻人玩在一起?我猜,他在华为、荣耀搞营销时,特别重视用户心理。由此,我有个假设,深蓝可能会用一些新奇的数字玩法,例如AR试驾、定制化车身,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玩家标签。你会问:他们真的懂年轻人喜欢啥?这我不敢绝对,但挺喜欢他们试图用场景化策略的。
有个让我困惑的小点:他们提到L06要成为全新需求的开拓者,意味着未来可能会舍弃原有配置?但我觉得,把新车定位成全新其实挺冒险的,就算市场想象不错,也得看需求真的能热起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L06是不是会像以前的新品一样,起点高但后续拓展慢?毕竟市场反应总比想象复杂。
讲到这里,我心里还在琢磨,深蓝的智能化到什么程度了?我猜,他们的ADAS和自动驾驶,也像是拼图中的细节——还得一块一块拼整齐。未来的体验,或许会像用手机点亮车内的灯,或者能用语音调节空调,这些细节才更能扎住年轻人的心。还没细想过,深蓝会不会把语音交互做得像聊天机器人一样自然?(这估计是我自己大胆猜测的偏见吧)
可触摸的小细节:我发现每次看深蓝的宣传片,总能看到驾驶员手轻抚方向盘的瞬间,那种熟悉感,让我觉得未来的一天,开着能跟自己对话的车,也不是梦想了。就像我每次经过小区门口,看见那辆快要换代的车型时,心里总想:还能坚持多久?可它的细节设计,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地走向智能人性化?
我一直在想:深蓝的下一步,会不会是把细节做到极致?还是会为了规模而忽略这些微小的心思?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判断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