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里一件大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那就是在燃油摩托车领域里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的本田,终于要正式推出它的第一款跨骑式电动摩托车了。
本田官方发布了一段很短的预告视频,虽然新车还被遮盖着,但明确表示将在9月2日与大家见面。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家都在想,本田这个“浓眉大眼”的传统巨头,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究竟会拿出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是会颠覆市场,还是仅仅为了完成自己之前许下的一个承诺?
要说清这台车的来龙去脉,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拨几年。
在之前的米兰国际摩托车展上,本田曾经展出过一台名为EV Fun Concept的概念车。
当时那台车造型非常科幻,线条流畅,充满了未来感,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更多的是一个向外界展示设计方向和技术储备的“艺术品”,离真正骑上马路还有很长的距离。
然而,这次预告片里若隐若现的主角,很多人一眼就认出来了,它的整体轮廓和姿态,跟当年的EV Fun Concept非常相似。
不过,细节上的变化才是关键,这些变化恰恰说明了它已经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概念,变成了一台准备好投入量产的商品。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车头部分。
概念车上那个小巧玲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仪表盘,被一块尺寸相当可观的全新矩形TFT全彩液晶屏幕所取代。
对于不了解摩托车的朋友来说,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上的中控大屏,它能显示时速、电量、里程、骑行模式等各种丰富的信息,界面清晰,科技感十足。
这种配置在今天的中高端摩托车上已经是标配,它的出现,意味着这台车在功能性和实用性上是按照真正的商品车标准来打造的。
再看操控区域,视频画面中,左边的手把上安装了一套看起来相当复杂的开关总成。
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好几个按钮,这通常意味着车辆具备了多种电子辅助功能,比如可以切换不同的动力输出模式(省电模式、运动模式等),或者可以调节能量回收的强度,甚至可能还集成了蓝牙连接、多媒体控制等功能。
这说明本田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电动自行车”来做,而是希望赋予它与燃油摩托车相媲美的复杂电控系统和驾驶乐趣。
还有一个让本田粉丝们非常兴奋的设计,就是它采用了单侧后摇臂。
简单来说,就是后轮只被一根粗壮的摇臂从一侧固定,另一侧完全裸露出来,可以完整地展示漂亮的轮毂造型。
这个设计最早在高端摩托车上使用,不仅视觉效果出众,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本田自家的旗舰级复古街车CB1000R就使用了这个标志性的设计。
如今,本田把这个带有品牌传承印记的设计元素用在这台全新的电摩上,足见其对这款产品的重视程度,是把它当作一款“正经”的本田摩托车来对待的。
所有这些细节都指向一个结论:这台车已经非常接近我们最终能在店里买到的样子了。
当然,对于一辆电动车,外观和配置再花哨,大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永远是两个:跑得快不快,和能跑多远。
根据之前在车展上透露出的信息,本田对这台车的性能定位是“与中型内燃摩托车相当”。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市面上400cc到500cc排量的燃油街车。
这意味着它的提速能力应该会很不错,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通勤和周末休闲骑行的需求,动力上不会让人觉得“肉”。
然而,谈到续航,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目前传出的消息是,它将采用固定式的电池,续航里程“超过100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在国内市场的大环境下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100公里出头的续航,对于一台定位在“玩乐”属性的跨骑摩托车来说,确实有些捉襟见肘。
这意味着骑着它出门,可能刚找到一点跑山的乐趣,就得开始担心回程的电量,活动半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一些高端电动摩托车品牌,续航里程普遍已经做到了200公里甚至更高,很多主打日常代步的电动踏板车也能轻松超过100公里。
可以说,在续航这个关键指标上,本田的这款开山之作,如果数据属实,并没有表现出优势。
不过,本田也准备了后手。
据说这台车会支持快充功能,能在30分钟内将电量从0充到80%。
这个充电速度还算不错,可以在中途休息喝杯咖啡的时间里快速补充大部分电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续航焦虑。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本田会采用自家的“Mobile Power Pack e”可换式电池技术。
如果真的能实现换电,那续航问题将迎刃而解,没电了直接去换电站换一块满电电池就行,比充电快得多。
但问题在于,换电需要有足够密集的换电站网络支持,这在国内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方案,但本田的电池标准能否兼容,或者说本田是否愿意投入巨资自建网络,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从这台车的发布,我们也能看到本田作为传统摩托车巨头的复杂心态。
在全球汽车和摩托车行业都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本田不可能无动于衷。
但同时,它在燃油发动机领域积累了数十年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声誉,这是它的根基和主要利润来源。
过于激进地转向电动,无异于“自己革自己的命”,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所以,我们看到包括本田在内的几家日本大厂,在电动化道路上一直都显得比较谨慎,概念车发了不少,但真正量产并大规模推向市场的却很少。
反观中国市场,电动两轮车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我们不仅有数不清的普通电动自行车,在高性能电动摩托车领域,也涌现出了像春风、虬龙、小牛、九号等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品牌。
这些中国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以及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建立起了强大的供应链优势。
因此,本田这次发布首款跨骑电摩,其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的市场冲击力。
它更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来了,我没有在电动化的赛道上缺席。
但从目前透露出的产品信息来看,它似乎还没有准备好与中国市场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对手们进行全方位的正面竞争。
最终,它的市场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的定价。
考虑到本田的品牌溢价和这台车所采用的各种配置,价格想必不会便宜。
那么,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了“本田”这个金字招牌,去接受一个可能在续航上有短板,且价格不菲的新产品,这将是市场给出的最终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