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大规模降价,技术下放,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滑

如果比亚迪在2023年选择收紧扩张步伐、不降价、技术不外放,大概率会赚得更多,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格局也许就完全不同了。深圳的比亚迪4S店销售员小李常对着一张发黄的秦PLUS DM-i海报念叨:“不降价,一台能多赚五千”。但现实是,最新一代秦PLUS DM-i只卖到9.98万,还附赠了“对外放电”和“超级快充”。表面看起来亏本卖车,实际上是在执行一种“利润慢点来,市场先拿下”的商业逻辑。

这种逻辑,体现在车间灯火通明的夜晚。研发团队为了把油耗压到3.8升,续航提升到1245公里,63个晚上没睡好觉。只为那0.4%的热效率提升,他们尝遍17种活塞环材料,废掉数十台发动机。比亚迪研发的内核,就是“用极限换口碑”。车主们拍着胸脯说,比亚迪开的比高铁都省,但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熬出来的白发。

买车的人发现,比亚迪最大的狠劲不是技术,是价格。2024年汉EV突然官降2.8万,友商集体坐不住。那些整天吹毛求疵的对手,晚上都赶去比亚迪厂门口堵人,生怕再冒出新的“杀价王”。拆解师一脸无奈地说,比亚迪自产电池、电机,成本硬比外购少15%——别人想降价,比亚迪直接“血洗”。新款海豹07首月销量火到突破三万台,比同级别特斯拉还便宜四万。有人调侃,如果比亚迪不率先硬刚降价,如今路上的卡罗拉还是十五万起步,合资品还能继续“躺着赚钱”。正是比亚迪切开这层窗户纸,科技平权才有落地。

比亚迪管理层开会,经常有人建议:“稳两年,利润先做上去。”王传福很直接:“特斯拉在扩产,大众在转型,咱们只要一停,市场就不是咱们的。”于是,200亿资金砸进合肥新工厂,自动化拉到95%,产能翻倍。有人担心风险,王传福就一句话:“汽车行业没有中间路,要么龙头,要么淘汰。”这番话,简单、粗暴,却真实。行业里只有前行和被碾压,没有待在原地。

结果证据摆在桌面,市场真的被“激活”了。合资品牌的经理私下抱怨:“客户进店第一句,能不能对外放电?续航几公里?谁还在乎合资标志?”最新数据,比亚迪全球卖出380万辆车,比第二名多出120万;其中八成低于15万元,货真价实的“薄利多销”。更狠的是,比亚迪降价的同时还不断给产品加料。不光电池自主、底盘加强、智能座舱上车,还带动了整个国产供应链的崛起——否则,该赚的钱还是被外国公司牢牢攥在手里。

更让人惊讶的是,比亚迪“不藏技术”。智能驾驶NOA直接下放到十万级车型,路测超1200万公里,成本压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如今车主随口一句“自己找车位”,比亚迪真的会自己停好车,连小区保安都见怪不怪。“智能化”不再是少数人炫技专属,而是大众日常标配。

比亚迪的创新野心,不只停在老本行。2025年,他们在郑州建成了全球首个“全地形赛车场”,沙地、泥地、岩地、涉水路都有,专门给新能源车测试。传闻有车迷跑一圈下来感叹:“这是汽车版的迪士尼,但更硬核。”核心目的很明白:中国新能源车不仅能在城市平顺驾驶,在野外泥泞也照样能飞。这是比亚迪想给世界上的一记重拳:车不怕路,中国制造不怕挑战。

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说明一切——2025年一季度,10-20万价位区间,新能源自主品牌市占率飙至72%,比2023年整整高出28个百分点。比亚迪带动全行业码速,每天有1.2万辆新车驶向全球五十多个国家。

行业里观点分裂,有人认为,比亚迪牺牲利润抢市场,是“饮鸩止渴”;也有人相信,极限冲锋才能换来领袖地位。这个战略,是冒险,还是必然?比亚迪已用销量和技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许,历史往往由最先行动的人书写。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