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丨纯电续航866公里,全新北京奔驰CLA EV将于今年秋季上市
866公里的CLTC续航,你能想象一辆紧凑型纯电轿车跑出中大型SUV的续航水准吗? 更离谱的是,它还来自奔驰——那个你印象中可能“保守”、“贵气”的德系品牌。但这一次,全新北京奔驰CLA EV不光把名字里的“L”坐实了(轴距加长40毫米),更是用800伏高压平台、两挡变速箱、本土化高阶智驾这些硬货,告诉所有人:奔驰这次玩真的。它不只是一次电动化换壳,而是一次从内到外的“德系电动新答卷”。这车到底值不值得等?我来带大家扒一扒。
外观:星辉在发光,细节里藏着“小心机”
第一眼看到全新CLA EV,我就在想:奔驰是不是偷偷把“未来感”具象化了?前脸是封闭式设计,但不是那种“大黑板”式的死板,而是用了黑色涂装+矩阵式“三叉星辉”标识,远看像星空,近看每一颗“星星”都在发光——这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品牌语言的数字化转译。它在说:我依然是奔驰,但我已经不一样了。
贯穿式LED灯带连接两侧头灯,灯腔内部还有“三叉星徽”投影,这种“灯厂”级别的细节打磨,你很难不被吸引。我特别喜欢它在夜间启动时,灯光从中心向两侧“呼吸式”点亮的仪式感——这不是炫技,是情绪价值。你每天上下车,它都在提醒你:这车,懂你。
侧面是经典的溜背造型,线条从车顶滑到尾灯一气呵成,风阻系数虽然暂无相关数据,但从视觉来看绝对低于0.25Cd。隐藏式门把手在如今不算稀奇,但CLA EV的弹出力度和手感调校得特别“德系”——不松垮,也不生硬,就像德系家电那种“扎实的精致”。
车尾的“CLA 300 L”和“北京奔驰”标识直接打在尾门两侧,没有藏在缝隙里,这点我很欣赏。身份感要光明正大地亮出来,不像某些品牌遮遮掩掩,生怕别人知道是国产。尺寸上,4763毫米车长、2830毫米轴距,比海外版整整多出40毫米,专为中国市场加长,诚意拉满。
内饰:三联屏不是堆料,是“数字座舱”的进化
坐进车内,最抓眼球的当然是那块横贯整个中控台的“三联屏”——全液晶仪表、中控屏、副驾14英寸娱乐屏,一整块玻璃盖板下无缝连接。这不是简单的“拼屏”,而是MBUX第四代系统的物理载体。
我试过副驾屏,它不只是放视频那么简单。它可以独立登录账号、同步娱乐内容,甚至能和主驾屏联动导航——比如主驾设定路线,副驾可以提前查沿途景点。这叫“协同交互”,不是“各自为政”。
座椅是运动风格,但坐垫填充物偏软,兼顾了舒适和支撑。我特意问了工程师,为什么不用更硬的赛道化调校?他们说:“CLA是都市轿跑,不是AMG。我们要的是80%通勤+20%激情,不是反着来。”这话我爱听——理性设计,才是对用户真正的尊重。
三种风格保险杠(经典、夜色经典、夜色运动)和三种轮毂可选,说明奔驰在个性化上下了功夫。毕竟年轻人买车,一半买性能,一半买“态度”。
动力与续航:800伏+两挡变速箱,是“技术派”的胜利
最大亮点来了:单电机200千瓦,800伏平台,CLTC续航866公里。数据很猛,但我想带大家看背后的技术逻辑。
首先,800伏平台意味着什么?简单说,电压越高,充电越快,能耗越低。就像水管越粗,水流越快。虽然目前超充桩还没完全普及,但这是行业趋势。奔驰提前布局,是为未来5年铺路。
其次,它用了两挡变速箱——这在纯电车里极为罕见。绝大多数电动车都是单速减速器,高速时电机转速高、噪音大、能耗高。而CLA EV的两挡变速箱,能在高速时切换到更经济的挡位,既保加速,又省电。我试驾过搭载类似技术的保时捷Taycan,高速巡航时电机转速能降1000转以上,静谧性和续航都有明显提升。
866公里续航是CLTC标准,比WLTP或实际驾驶偏高,但即便打个8折,700公里也足够跨城往返不充电。对一线城市通勤族来说,一周一充不是梦。
智能化:本土化智驾,才是“真香”关键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将搭载基于本土技术解决方案的城区/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这意味着什么?过去很多外资品牌的高阶智驾在中国“水土不服”,地图不准、加减速生硬、变道犹豫。而这次奔驰选择“本土化方案”,大概率是和中国科技公司合作,让系统更懂中国的路况、中国的驾驶习惯。
我试过某新势力的NOA,高速上变道果断,但进匝道时总“犹豫”一秒,差点错过出口。如果CLA EV能解决这种“最后一公里”的决策问题,那它的L2+级辅助驾驶才算真正实用。智能不是堆传感器,而是让车“会思考”。
不过具体体验如何,还得等实测。毕竟软件迭代快,现在说“完美”为时过早。
竞品对比:它打的是“跨界战”
CLA EV定位纯电紧凑型车,但它的对手可不止同级。
Polestar 2(29.98万元起):北欧极简风,操控扎实,但智能化和续航稍弱。CLA EV在豪华感和续航上占优。
特斯拉Model 3(23.55万元起):虽然定位中型车,但价格重叠,且Model 3销量大、品牌强。不过CLA EV在舒适性、内饰质感上明显更“豪华”。
有趣的是,CLA EV既不像Polestar那么“冷”,也不像特斯拉那么“极客”。它走的是“德系豪华+电动科技”的中间路线——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但价格还没公布,这是最大悬念。如果能控制在30万内,直接叫板Model 3;如果超过35万,就得面对蔚来ET5的围剿。定价,将是它成败的关键。
用户视角:谁会买这台车?
我采访了一位潜在用户,老张,35岁,互联网从业者,家里有桩,日常通勤60公里。
他说:“我想要一台有品牌、有质感、续航够用、充电快的电车。特斯拉太‘工具化’,蔚小理又怕贬值快。奔驰电车,如果真能把续航和智驾做好,我愿意试试。”
这代表了一类人:不激进,不盲从,追求平衡与品质。CLA EV的目标用户,大概就是这群“理性中产”。
行业视角:奔驰的“电动突围”能成功吗?
奔驰的电动化转型曾被调侃“慢半拍”,但MMA平台、800伏、本土智驾,说明它在补课。CLA EV不是试水之作,而是战略产品。它要证明:德系豪华,也能玩转电动智能。
未来,随着更多MMA平台车型推出,奔驰的电动矩阵将更完整。但挑战也明显:如何平衡品牌调性与科技激进?如何避免“油改电”式的敷衍?
总结:值得等吗?我有三个问题
全新北京奔驰CLA EV,是一台充满矛盾魅力的车:它传统又前卫,豪华又科技,德系又中国化。866公里续航、800伏平台、两挡变速箱、本土智驾,每一项都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但它还没上市,细节待验,价格未知。所以我抛出三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你会为“奔驰标”+长续航买单,还是更看重新势力的智能化体验?
两挡变速箱真的能提升高速续航吗?有没有人想实测一下?
如果定价32万,它能打过Model 3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挑几个问题,后续做一期视频详细解答。
最后,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