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VISTIQ,这名儿略微拗口,据说要在魔都车展上露面了。按说,一款新车下线嘛,寻常事儿一桩。可这背后,滋味有点绵长。
先聊聊这车,海外是放出来了风声,可没敲定是不是要“落户”国内。如今,美利坚那边的车要进咱这门槛,大伙儿心里都门儿清,难度系数蹭蹭往上涨。所以,国产化几乎是板上钉钉。反正奥特能那条产线杵在那儿,闲着也是闲着,还能省下一大笔银子。
瞧瞧这卖相,还是那股劲儿,家族化的设计,老远就能认出是凯迪拉克家的。不过,为了硬塞进三排座,整个车身显得更瓷实了。说白了吧,就是个瘦身版的凯雷德。镀铬条跟不要钱似的往上招呼,奢华范儿是有了,但也容易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像个暴发户。
关键点来了,为啥大家伙儿这么在意它是不是“根正苗红”?说穿了,这反映出的是一种挺纠结的心态。一方面,对“中国制造”的接受度是水涨船高,甚至觉得有些自主品牌比那些挂着洋招牌的货还香。另一方面,又对“舶来品”这三个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总觉得“洋货”就是高人一等。
这种矛盾感,其实见怪不怪了。就好比你上街买水果,明摆着是同一种苹果,贴个“进口”的标签,价格立马翻个儿。可那口感呢?真能好到值这个价?恐怕悬得很。
汽车这玩意儿也一样。早些年,大伙儿都觉得国产车不靠谱,技术也拿不出手。可这些年,自主品牌那是突飞猛进,各种黑科技恨不得全招呼上。反观某些合资车,反倒有点原地踏步的意思,吃老本。
所以说,凯迪拉克VISTIQ要是能“开枝散叶”,对咱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个利好消息。国产化意味着成本能降下来,价格也就更亲民了。而且,本土化的车型通常会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做些优化,更贴合国人的使用习惯。
当然,也有人会嘀咕,国产后会不会偷工减料,质量跟着“缩水”?这的确是个疙瘩。有些合资车企,为了压低成本,会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动心思。可话又说回来,现在国产车的品控也越来越严苛,而且有法律法规在那儿盯着,厂家也不敢太明目张胆。
往深了琢磨,凯迪拉克VISTIQ的国产,也折射出了汽车产业格局的变迁。想当年,合资车企在咱们这地界儿可是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别提多滋润了。可现在,随着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合资车企面临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这竞争是好事,能逼着合资车企拿出真本事,提升产品力和售后服务。不然,消费者凭啥要给你捧场?就凭你是个“洋牌子”?现在这年头,谁也不是冤大头。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对“国产”的执念,也表现在另一个极端。他们觉得,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就一定是顶呱呱的,就必须力挺。这种想法,也挺让人捏把汗的。
支持国货没毛病,但不能闭着眼睛瞎捧。东西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质量和性价比。如果一个国产货,质量稀烂,价格还高得离谱,那支持它就是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所以说,凯迪拉克VISTIQ是“洋媳妇”还是“本土妞”,其实没那么要紧。关键是,它能不能拿出诚意,提供一款质量过硬、价格公道的车。消费者要的是货真价实,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身份”和“情怀”。
末了,再啰嗦一句,这车现在还八字没一撇呢,各种信息都还没谱。大家还是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营销噱头给绕进去了。毕竟,买车是大事,得掂量清楚。等工信部把新车信息一公示,各方面都明明白白了,再做决定也不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