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业绩下滑,反观中国车企盈利堪忧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日本那几家顶梁柱车企,最近境遇可不妙,用“跌跟头”形容都嫌轻了。

日产那边,裁员的消息像开闸放水,止都止不住,厂子也要撂挑子不干了,账面上那窟窿,黑洞似的,让人瞅着就心慌。

本田、丰田,虽说还没到日产那副“揭不开锅”的窘相,但也都是叫好不叫座,收益上去了,利润却滑坡得厉害。

日本车企业绩下滑,反观中国车企盈利堪忧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有驾

一提到海外车企,咱脑子里蹦出来的,肯定是电动化转型是不是掉队了。

可转念一想,咱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这块,那可是领头羊啊,是不是该暗自窃喜,业绩好到爆表?

结果定睛一看,好像…也没那么喜人。

瞅着日产那灰头土脸的样儿,想乐又不敢放肆,拿丰田、本田的“小坎坷”一比,反倒显得咱们更难攒下真金白银了,这剧情,够黑色幽默的。

丰田利润“铩羽而归”,一年还搂了2300多亿大洋呢!

本田更“一泻千里”,也还有400多亿进账。

咱国内呢,吭哧吭哧一年,所有挂牌上市的车企加一块儿,盈利总额才勉强破900亿,还不及人家丰田一家。

就算比亚迪一骑绝尘,利润也就跟“跳水”的本田堪堪打个平手。

这落差,有点扎心窝子。

平心而论,日本车企的业绩衰退,也不能一味儿归咎于新能源的短板。

汇率翻江倒海,也是个大麻烦。

日系车企仰仗出口,美元稍有风吹草动,利润就跟着遭殃。

日本车企业绩下滑,反观中国车企盈利堪忧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有驾

关税这块巨石,也压得它们喘不过气。

丰田就撂下话了,光四五月份,关税就要鲸吞它13亿美元的进项。

这笔钱,换谁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日产这次的“兵败如山倒”,除了外汇和关税作祟,更大程度是市场挤压。

人家新来的掌舵人就坦白了,可变成本蹭蹭上涨,固定成本又纹丝不动,入不敷出啊!

所以,裁员、削减产能,都是为了苟延残喘的止损手段。

这么看来,日本那几家车企巨头,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局,用“危机”来形容,似乎也不算夸大其词。

关键是,咱中国车企,真就能稳坐钓鱼台吗?

跟日本车企相比,或许更该反思的是,咱们的“银子”都流向了何处?

比亚迪确实骁勇,一年鲸吞400多亿利润,可要把比亚迪单拎出去,剩下的车企们,就得抱成一团才能勉强跟本田过过招了。

吉利、长城、理想,再加上两个上汽(虽说上汽去年有点失常),才能凑合够上本田的利润。

至于丰田,那是想都不敢想,得把国内排名前十的车企利润加总,才够得上人家丰田的零头。

日本车企业绩下滑,反观中国车企盈利堪忧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有驾

这背后的门道,值得咱们深究。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症结归结于技术沉淀、品牌溢价的时候,是否忽略了效率、成本管控等其他考量?

说白了,中国车企在盈利能力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往常总觉着中国车企不挣钱,这么一比,发现是“更”不挣钱啊!

倘若把日产的亏损也纳入比较,好像亏损也不是啥稀罕事了。

要知道,国内造车新势力,亏损个几百亿好像也司空见惯。

蔚来一年亏掉200多亿,小鹏亏损50多亿,零跑也亏了20多亿。

日产亏的那300多亿,也就约等于蔚来、小鹏、零跑亏损的总和。

况且,日产往昔是家底殷实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反观国内这些新势力,那可是烧钱赚吆喝好多年了。

这般一想,日产好像一时半会儿还真垮不了。

当然,这番论调就当个段子听听罢了。

毕竟,日产是实实在在地走下坡路,而那些亏损的造车新锐,却是站在风口浪尖,指不定哪天就能一飞冲天。

只是,在为中国车企摇旗呐喊的同时,也别忘了审视脚下的路,别光顾着一往无前,忘了回头看看,咱们是不是真的比别人更有油水可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