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听着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事情是这样的,前一阵子网上还有些声音说日本的丰田汽车好像不太行了,跟不上咱们电动车的潮流,搞不好要走下坡路。
结果话音还没落,丰田自己就出来公布了消息,说他们明年的全球生产计划,目标是接近一千万辆,这数字几乎要追平他们自己创造的历史最高纪录了。
这一下,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瞬间就热闹起来了。
更有细心的人翻出账本一算,得出了一个让人有点吃惊的结论:咱们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一年辛辛苦苦造出来三千多万辆车,结果十几家上市的汽车公司利润全加起来,居然还比不上丰田一家赚的钱。
这事儿听着新鲜,但仔细琢磨一下,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咱们先来看看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不久前,一位很有分量的经济专家,就是以前当过重庆市长的黄奇帆先生,他在一个公开的行业会议上,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咱们汽车行业的一个现实问题。
他说,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产值利润率偏低,大概只有百分之五。
这是什么意思呢?
用大白话讲,就是咱们卖出去一百块钱的汽车产品,刨去各种成本,最后真正能落到口袋里的纯利润,大概就五块钱。
这个利润水平确实不高。
他还举了一个更直观的例子,说我们去年生产了超过三千万辆汽车,占了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整个行业赚的钱,加起来还没有丰田一家公司多。
我们再去找找具体的数据看看,根据丰田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在截止到今年三月份的那个财年里,他们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四万九千多亿日元,换算成咱们人民币,大概是两千三百五十亿元。
而我们这边呢,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国内十八家主要的上市汽车企业,去年一整年的利润总和,大约是一千二百多亿人民币。
你看这个差距,咱们用三倍于人家的产量,换来的利润却不到人家的一半。
这就好比我们开了一个全国最大的农贸市场,摊位最多,人流量最大,每天车水马龙,忙得不亦乐乎,但到年底一盘点,发现挣的钱还没隔壁那个只卖精品水果的小店多。
这心里头,确实不是个滋味。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卖的车比人家多那么多,赚钱能力却差了一大截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看人家丰田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丰田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的真功夫。
首先要说的,就是他们那套被全世界制造业都拿来当教科书学习的管理方法,叫做“丰田生产方式”。
这套方法的核心,说白了就是把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追求的是“零浪费”。
从生产线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应该放在哪里,到一个工人走几步路能完成一个动作,他们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
他们追求一种“准时化生产”的模式,就是生产线上需要什么零件,供应商就得在那个精确的时间点,不多不少地把零件送到。
这样一来,就省下了一大笔建设仓库的钱、管理库存的钱,也避免了资金被大量的零部件占用。
这种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想方设法消除所有不必要环节的精神,让丰田在成本控制上建立起了巨大的优势。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更注重规模的扩张,厂房建得很大,生产线铺得很多,但如果市场需求跟不上,产能就会闲置,这些闲置的设备和厂房每天都在产生折旧费用,无形中就吃掉了企业的利润。
其次,丰田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也非常聪明。
他们不像有些企业那样硬碰硬,而是懂得灵活变通。
比如前些年美国说要对进口汽车加很高的关税,这对很多出口导向的汽车公司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丰田是怎么应对的呢?
他们没有选择从日本硬往美国出口,而是转身就在美国的邻居墨西哥投资建厂。
因为根据北美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进入美国市场是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的。
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既保住了美国这个大市场,又巧妙地避开了高额的关税壁垒。
这种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确实是世界级企业才具备的高段位玩法。
再有一点,也是很多人现在讨论最多的,就是丰田在产品战略上的选择。
当全世界的汽车厂商都在轰轰烈烈地投身纯电动汽车,好像谁不搞电动车谁就要被时代淘汰的时候,丰田反而显得有点不紧不慢,甚至还调低了自己未来几年的电动车生产目标。
很多人因此嘲笑丰田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了。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丰田真的是看不清未来吗?
恐怕不是。
他们可能只是更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充电桩还没有完全普及、电池成本还比较高的情况下,大规模生产纯电动车,想要赚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而丰田自己手里,恰恰握着一张别人没有的王牌,那就是混合动力技术。
像普锐斯这样的油电混动车,在全球市场卖了很多年,技术非常成熟,口碑也很好。
在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之间的这个漫长过渡期里,混动车既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又比纯燃油车省油环保,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丰田在混动技术上有很多专利保护,卖一台混动车,利润相当可观。
他们就是靠着混动车这个“现金奶牛”,稳稳地赚着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不慌不忙地去研发自己的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下一代技术。
这种“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稳健打法,让它能够从容地应对市场的各种变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我们自己。
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目前最大的烦恼,就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尤其是“价格战”。
这两年,大家买车都能感觉到,汽车是越来越便宜了。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成了常态,一款新车上市,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价格有没有惊喜。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车企不惜牺牲利润,以价换量。
销量数据是好看了,市场占有率也提高了,但是单车的利润被压得非常薄。
一台车辛辛苦苦造出来,可能就赚个几千块钱,甚至有些车型是亏本在卖,只为赚个吆喝。
这种模式短期内能让企业活下来,但长期来看,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入研发、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这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们国家下定决心“换道超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
在电池技术、电机控制、智能座舱这些领域,我们的一些企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
但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巨大的投入。
研发新技术要钱,建新工厂要钱,为了让消费者接受新事物,前期还要提供各种补贴,这些都需要真金白银地往里砸。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造车新势力虽然车卖得不错,但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就是因为前期投入太大了,还没到收获的季节。
我们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但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要经历一段利润微薄的阵痛期。
那么,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其实,认识到差距就是进步的开始。
黄奇帆先生提出的那个尖锐问题,实际上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的目标,不应该再是简单地追求产销量的世界第一,而是要真正从一个“汽车大国”,转变为一个“汽车强国”。
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必须要把经营的重心,从追求卖了多少台车,转移到追求每一台车能赚多少钱上来。
要学习丰田那样精细化的管理,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降本增效。
更要敢于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我们欣喜地看到,像比亚迪、理想、蔚来、极氪等一批中国品牌,已经在努力打造自己的高端产品,并且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是一场考验耐力和智慧的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承认我们和丰田这样的老牌强者之间还存在差距,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看不到差距,或者不愿意去学习和改变。
只要我们找准了方向,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内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不仅能造出世界上最多的汽车,也能成为世界上最会造车、最能赚钱的汽车强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