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

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你说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这事,去年还没那么明显,今年国庆一来,好像一下子变成充电潮了。数据看得很直白:去年全国充电桩突破350万台,今年已经过了357万,比例上说,覆盖率超97%了,可问题还是集中在需求爆发点。你想想,平时出行低迷,充电总用不上多少时间,但节假日一到,快要把桩都挤爆了。

我之前翻了下笔记,估算单个快充桩,充满也就15分钟左右。可这次排队排到49号,充了两个多小时,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难不成觉得自己拼着排队,能抢到最后的那一份电?而且,排队叫号的现场,还有人打电话给朋友抱怨:我刚到,49号还没到。我觉得,这就像一些餐厅,预约打爆了,结果到点再来,早就没位。

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有驾

有人质疑:这高速公路上,排队充电到底合理不合理?我觉得要看对象,真要说,车子和充电桩的关系跟买快递一样,供需不平衡。这几年充电桩猛增,给出行提供了便利,但节假日的流量,远远超出预期。尤其是南方一些省份,比如江苏、浙江,去年预计出行新能源汽车大概在72万辆左右,完全是万一值,根本没想过会那么集中。

一段时间内,充电桩满负荷,出行就变成了排队比赛。你普通的家用充电,真正的冲击,还是夜里充、速度慢;高速公路上的快充桩,效率高一波,但问题是,怎么才能保证这些桩不会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我认为,除了硬件的投入外,智能调度系统也挺关键。比方说,某些高速服务区,开始用APP提前叫号、动态调整,避免所有人赶在同一时间冲刺。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设计像增程车那样的油+电模式?比亚迪DMI、华为的增程技术,就是不错的例子。车辆配个油箱,走到一定续航没了,就是加点油,岂不是省事多了?总觉得,传统技术还能不能升级点?你要我说,何必要非得等在充电桩上排队?回头还得考虑充电祭天的成本,百公里充电成本也就几块钱——实际中,你坐车时间、等待时间都要算进去。

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有驾

那个汽油车前辈朋友的一句话很扎心:这他们搞什么?啥时候能让充电像烧水一样快?我觉得快充不就是硬桥硬马么,但事实是,快充桩也有极限。再多的桩子,终究不能免于高峰潮汐式的爆发。南京的高速管理部门,试图用模块化充电桩、移动充电车来救场。你想,这就像找办法让临时应急变成常规。

又跑题了。真正让我迷惑的,是这种充电不能随走随充的根本性问题——是不是人们太惯着高速公路上的便利生活了?你看那个司机累得吐槽:我提前出发,到了服务区还得排队,整整耽误了快4小时。有协议的事:要么,车主接受就近充电,要么,就得面对长时间等待这个现实问题。至于有人提建议:把假期免费高速取消,我倒觉得挺讽刺的。你这样容易激发满载而归的期待,反而让问题更严重。

我不是没想过,如果所有车都能像增程车那样,不用专门排队充电,只要有个备用油箱,问题或许就能缓解。甚至,某些车企还在开发无感充电,比如路边的充电机器人,不用人插头,自动吃掉充电需求。你觉得,未来会不会出现自动充电车道那样的概念?我猜还不太敢想象,但不排除技术在推动。

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有驾

这里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朋友在高速公路边,用自带的移动充电宝给车充电的照片,虽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其实挺有趣的,有点像临时补能站。我不知道,像这种移动充电车,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常态?而且,随着电池技术不断突破,更大的续航,或许还能减少冲突。

好了,话题有点跑偏了。最核心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让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出行中,变得更顺畅?是不是该考虑设计一些多用途的车辆,既能跑高速,也能一家人轻松绕城?再或者,是否该真正让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便捷?

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有驾

你咋觉得,或许未来高速公路上,不会再有人排队等充电,而是车子自己主动找到高速充电站自动补能?这个还得时间验证。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了硬件升级外,运营商还能做些什么?动态调配充电资源、合理划分充电时段,这样才能避免潮汐式的拥堵。

反正,我觉得这个充电潮汐,就像是新能源车的成长痛,要想根本解决,还得多方共同努力。车辆、基础设施、算法,甚至乘车人的心态,都得变一变。

高速公路充电桩排队叫号成为常态,车主排队4小时依然充不上电,超三分之一高速充电设施已满负荷运行成为新挑战-有驾

真心好奇:如果,某一天,所有高速服务区都能实现秒充,那还会有人排队等待?还是说,未来排队充电的场景,反而变成一种怀旧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