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6 日惊魂时刻:盟友把蔚来告了
2025 年 10 月 16 日午后,新能源圈被一则消息炸懵: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及其 CEO 李斌、前 CFO 奉玮的新闻发酵,导致蔚来港股盘中暴跌超 13%,触及 47 港元低点,香港、纽约、新加坡三地上市股票同步跳水,数十亿美元市值几小时内蒸发。
这场风波的源头藏在 8 月 ——GIC 已悄然将蔚来告上美国法庭,指控其涉嫌证券欺诈。消息一出,“昔日恩人反目”“蔚来要凉” 的讨论迅速蔓延,有人痛惜资本无情,也有人追问:一向稳健的 GIC 为何突然动怒?
昔日盟友:2020 年的 “救命钱” 与信任背书
GIC 绝非普通投资方。这家 1981 年成立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着 8000 亿至 9360 亿美元资产,以数十年周期的稳健投资著称,极少涉足风险较高的新势力车企。但在 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7 月,它却累计买入 5445 万股蔚来 ADS,成为关键股东。
彼时的蔚来正站在悬崖边。刚推出的 BaaS 模式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电池资产布局,现金流几近断裂。GIC 的投资不仅注入了救命的现金流,更以 “主权基金背书” 帮蔚来稳住了市场信心。正是这份支持,让蔚来在 “蔚小理” 中率先实现月度交付破万,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反戈一击:瞄准 BaaS 模式的 “会计陷阱”
如今 GIC 的指控,精准戳向蔚来的核心 ——BaaS 模式。诉状直指 2020 年蔚来与宁德时代等合建的武汉蔚能公司,这家蔚来持股 19.84% 的企业,被 GIC 认定为 “刻意规避合并报表的工具”。
GIC 的控诉剑指两点:一是蔚来将 BaaS 电池一次性卖给蔚能,却把本应分期确认的订阅收入全额计入当期,让 2020 年第四季度收入从 28.5 亿元飙升至 66.4 亿元;二是通过转移资产,将巨额电池折旧成本移出报表,刻意美化利润。GIC 强调,这种操作违反美国会计准则,导致自己以虚高价格买入股票,损失可能达 5 亿 - 20 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全球首例主权基金单独起诉中概股车企的案件。目前诉讼虽暂缓,等待 2022 年同类集体诉讼结果,但信任裂痕已无法弥合。
蔚来回应:2022 年就洗清的 “旧账”
面对指控,蔚来 10 月 16 日晚间紧急回应:这不是新事,是 2022 年灰熊做空报告的翻版,当时董事会已联合第三方律所和法证会计师做过独立调查,结论是 “所有指控均不成立”。2022 年 9 月美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后也未采取行动,不清楚为何现在被炒作。
但市场显然不买账。毕竟起诉方是 GIC—— 一个以国家财富保值为目标、极少采取激进法律行动的机构。有分析师指出,GIC 此举既是追讨损失,也是波动期的风险管理手段。
雪上加霜:市值垫底,小米还在 “抢地盘”
诉讼爆发前,蔚来已在 “蔚小理” 中处境尴尬。2025 年以来,其市值长期垫底,此次股价暴跌让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更致命的是,新对手小米正强势挤压市场。
小米汽车 9 月交付量首破 4.1 万辆,前三季度累计超 26.5 万辆,全年 35 万辆目标近在咫尺。对比之下,蔚来近期销量数据虽未公开,但市场声量已明显落后于理想的家庭用户基本盘和小鹏的智驾技术突破。
两者优劣势鲜明:小米靠生态协同和成本控制抢占主流市场,价格亲民;蔚来坚守高端路线,2000 座换电网络是核心壁垒,但盈利压力始终未减。诉讼引发的信任危机,可能让犹豫的高端用户转向竞品。
生死考题:还能守住 “三小龙” 吗?
短期来看,蔚来面临三重打击:资金端,信誉受损可能推高融资成本;用户端,高端市场对信任度敏感,订单转化或受影响;团队端,管理层需分心应对跨国诉讼,延缓战略推进。
但蔚来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其换电网络壁垒仍在,用户粘性居新势力前列,且 2022 年的独立调查结论能提供一定支撑。若后续诉讼胜诉,有望修复市场信心。
真正的考验是 “造血能力”。理想靠增程打开下沉市场,小鹏靠 XNGP 巩固科技标签,蔚来需要让 BaaS 模式从 “争议点” 变回 “优势点”。面对小米的冲击,“三小龙” 格局虽松动,但只要守住高端基本盘,短期内仍能保住席位。
这场盟友反目的闹剧,本质是资本对新能源车企 “盈利真实性” 的审视。对蔚来而言,与其纠结诉讼输赢,不如尽快用销量和利润证明自己 —— 毕竟造车赛道,实力才是硬通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