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刚亮,株洲市体育中心外的广场就被一队身着反光马甲的安保与搬运工人占据了位置。空气里混杂着咖啡的微苦和新车油漆的化学味。一台台展具卡车开进场地,金属撞击声与电钻声此起彼伏。某东风日产的品牌经理在临时指挥帐篷里打着电话,不知不觉就把五块暖宝宝贴在衬衣下摆。离正式开幕还有整一周,展场搭建现场却已然是一场战役。而此战,战场上不是硝烟,而是彩钢与灯箱、红绸与拉花。
每年秋天,这种汽车巡展的热闹都能让人错觉自己闯进了什么大型节庆现场。但证据不会撒谎——今年的株洲车展,特装展位面积不声不响地再创新高。撤下往年的寻常篷房,主流品牌纷纷上马大体量、高规格“特装”——400平米的“巨无霸”,比以往多出了整整一大截,即使隔着体育场的护栏往里看,也能感受到堆满行业野心的气场。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汽车厂商的市场部头头,面对一个县域辐射百里人口的株洲,你会怎么排兵布阵?是沿用主城区百货商场的临时柜子,还是砸重金“造场子”,拼画面、抢眼球?而当你化身为巡展的观众——腹有诗书的技术小白领,亦或苦守家用经济的年轻家庭——你会在怎样的展会上,更愿意停下脚步?
从产业一线的角度审视,这种“面积奔涌”的景象,绝不是单纯的“装点门面”。特装展台比拼的不止是造价,还有你的品牌信心、产品实力和渠道深耕。东风日产、比亚迪出动400平米展具,广汽本田、别克、红旗、丰田的300平米展台“紧随其后”,更有马自达、奥迪、大众各200平米的合围包抄。每一块展位面积,等于向公众投出一张“我们看好株洲市场前景”的选票——看得越重,赌注越大。
而与之对标的是一份颇有策略的“福利清单”:厂商限时降价、展会专属折扣、以旧换新补贴,福利政策一层层堆叠,比理财产品还会玩组合拳。主办方的双重礼遇设得也有些狐朋狗友的意味——你提前报名,就能领到小礼品;你现场下单,还能再得一份购车大礼包。从表面看,是让利,实际上是精明。品牌“面子”撑起来了,惠民的“里子”也没丢下,两头讨好,三分保险,七分用心。
理性来讲,这些招数并不新鲜。纵观全国车展,无非重兵压阵捧场子,大礼包轮番转场,争的都是短暂的聚光灯与消费红利。“市场不相信眼泪”,品牌想增长不靠微信步数,得拼资金密度和创意温度。对车企而言,一块属于自己的“特装地盘”,是定力的象征,也是焦虑的缓释。可真要论起成效,谜底还得留给数据,看看到底是场面火爆,还是成交搞笑。
另一方面,这种盛大气氛,也是对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一种集体宣泄。几年前的行业低潮,车展甚至成了“空城计”;今年,特装展台再创新高,倒有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自信。表面上比拼豪气,实质里潜伏着对消费复苏的小心翼翼。与其说品牌齐亮肌肉,不如说是众人一起给行业打气,试探城市的承载力和购车热情。
当然,作为一个挤过无数车展的“老练旁观者”,我对这些舞台“把戏”本能地带点警惕——多少闪亮登场的品牌,最终还是败在冷清的签单桌前。车展的繁华谢幕,场边留下最多的,往往是“下次一定再来”的行李箱和“看热闹”的目光。大展台里,图片永远比订单多,围观的人刷朋友圈,签约的人正伏案银行流水。品牌追逐场面,观众追逐实惠,组委会追逐流量,所有人都精神抖擞地“假装在消费”。
不过,正如一台发动机的声音听多了也有音乐感,商业的烟火气背后,总归有人在用力生活。无论是厂商在拼指标,还是普通人在逛大展,都能从这场集体秀场里感知点什么——行业在调整,市场在厮杀,普通人的钱包和消费心理也在微妙变化。巡展或者巡幸,本质其实没有太大分别,都是阶段性的仪式,大张旗鼓铺开社交的地毯、展示的长廊。
如果必须给这种行业热闹下个结论,那只能用一句经久不衰的老话:“展台可以做大,但成交还得细水长流。” 一场车展的胜负,最后总归写在订单里,而热闹只能定格在朋友圈。至于巨型特装展位,是不是还会把购车热情放大?是客单价飞升,还是朋友圈多了张自拍?恐怕没人能够下定论。
你会为了大型“场面体验”买单吗?还是依旧理性“货比三家”,视特装为过眼烟云?对照自己,想一想:当你站在这铺满华灯的展厅,面对琳琅满目的新车和精美展台,会更容易冲动下单,还是依旧深藏不露,回家琢磨再“杀价”?下一届巡展,这些特装展位还会不会接着变大,谁能坚持到最后?你怎么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