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视线里,朝鲜的汽车工业是个谜,甚至被认为根本不存在。然而,在这个全球最封闭的国家之一,车轮从未停止转动。这不是一个关于市场竞争和私人拥有的故事,而是一出在计划经济舞台上、充满模仿、挣扎与象征意义的特殊剧目。车辆在这里是权力的延伸、国家意志的符号,甚至连小小的金属车标,都承载着工程师和设计师在技术瓶颈下,对“存在感”和“主体”理想的独特表达。
要说朝鲜的汽车之路是怎么开始的,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中叶。那会儿,百废待兴,造车这事儿自然得靠“老大哥”搭把手。1957年,在苏联援助下,德川市立起一座胜利汽车厂。它生产的第一款车,大名鼎鼎的“胜利-58”型卡车,说白了就是苏联GAZ-51的翻版。
这款车谈不上什么高技术,但胜在皮实耐用,那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拉货。后来胜利厂也试着仿制过GAZ-M20轿车什么的,可这些车哪儿能轻易进寻常百姓家?它们的归宿大多是军队或者国营单位,老百姓想见一面都难。这就是朝鲜汽车工业蹒跚学步的开始,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和援助烙印。
胜利厂的起步,奠定了朝鲜汽车工业的基调:从模仿开始,服务于国家机器。那些年的车辆,无论是卡车还是稀少的轿车,都像一个个工业符号,标记着国家建设的进程,而非个人出行的工具。它们在土路上颠簸前行,载着物资或人员,默默执行着指令,与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汽车潮流毫无关联。
转眼到了1990年代,外部环境巨变,苏联解体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朝鲜经济遭受重创。汽车工业也没能幸免,曾经靠援助和计划维持的生产线,因为零部件短缺和技术停滞,几乎陷入停摆。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造车这件事变得异常奢侈和困难。
就在这潭死水里,却冒出了一丝生机。1999年,朝鲜与韩国统一教合作,成立了和平汽车厂。这算是朝鲜汽车工业一次不太寻常的尝试,带着一点跨越冰河的暖意。
和平厂不具备完全自主生产能力,它主要是通过组装从国外进口的零件来生产轿车和SUV。尽管产量非常有限,少得可怜,但这毕竟标志着朝鲜汽车工业向相对现代化的乘用车领域迈出了小小一步。它像是在冰面上凿开的一个孔,虽然不大,但至少透进了一点外面的光。
金正恩2011年上台后,推行他那套核武器与经济建设并行的“并进路线”。汽车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自然也入了法眼。他强调“主体”思想,意思是凡事要靠自己,工业也要尽量自给自足,利用本国资源和技术。
2018年,金正恩还专门视察了位于南浦的和平汽车厂,提出要造出高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车。和平厂也响应号召,推出了一些新车型,比如2013年的“俊马”豪华轿车,有人觉得它跟韩国双龙主席,甚至奔驰长得有点像,这车主要配给高级官员。此外,“啸声”轿车、“布谷鸟”SUV这些,多半还是组装货,但设计上会加点朝鲜自己的元素。
胜利厂也没闲着,更新了生产线,造出了新款的“自主”牌公交车,穿梭在平壤街头。2019年的平壤工业展上,甚至还秀了一把电动公交车,似乎想向世界证明,我们在环保节能这块儿也在努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朝鲜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瓶颈始终没突破,发动机这些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主要供应商是中国。本土能造的,多半是车壳子、座椅这类附加值不高的东西。
虽然有人说部分车型开始尝试用国产变速箱和底盘件,但质量怎么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南浦那个花了5000万美元建成的和平汽车厂,生产线其实相当简陋,工人主要就是把从中国进口的比亚迪、长城等品牌的散件拿来拼装。一辆车从零件堆到开出门,大约需要两周。
而胜利汽车厂那边的条件,更是老旧得不行。造车这事儿,不是光有理想就行,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很多东西都卡脖子。
走在朝鲜的街头,尤其是在平壤或新义州这样的大城市,路面上跑的车,本身就是一出无声的阶层与来源大戏。
瞧瞧那些车牌,黄底黑字的是私家车牌,稀有得像大熊猫。白色车牌是地方公务用车,黑色是军车,红色属于外国使节。还有带五角星的礼宾车,金刚山特区特有的绿色牌照。一块小小的铁皮,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辆车的主人是谁,它扮演着什么角色。
路上的车来源也挺杂。早些年,日本二手车唱主角,这跟日本曾是主要贸易伙伴和外汇来源地有关。德国豪车,特别是奔驰迈巴赫,经常被拍到作为金正恩的座驾出现,这些高端货据说都是通过第三方渠道全新买进来的。
但最近几年,风向变了,中国品牌的车越来越多,比亚迪、长城这些,势头很猛,大有取代日本车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的趋势。比如平壤街头那2000辆出租车,据说就有400辆是比亚迪。在新义州,长城哈弗SUV也随处可见。
对了,还有个有趣的老故事:上世纪70年代从瑞典进口了大约1000辆蓝色沃尔沃144型轿车,那笔车款,至今还没完全结清呢,算是瑞典人一笔不太成功的出口案例吧。
或许藏在这些车身的小细节里——那些车标。你可能会意外,在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汽车车标的设计却能做得相当精致,甚至可以说,它们是朝鲜汽车工业里难得的亮点。有人打趣说,反正发动机这些硬核技术搞不来,干脆把劲儿都使在了车标设计上。
和平汽车的车标是两只相对飞翔的鸽子,寓意和平与统一,很直白地呼应了它成立时的朝韩合作背景。这鸽子标用金属镀铬,线条流畅,放在国际车展上,据说也得到了“简约优雅”的评价。
胜利汽车的车标是一只展翅雄鹰,一看就很有力量感,符合朝鲜官方推崇的“自力更生”精神。这雄鹰标用深色金属,表面有磨砂质感,羽毛纹路都雕得很细致,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平壤汽车厂的车标更绝,直接把大同江畔的建筑剪影(比如主体思想塔或人民大学习堂)融入进去,简洁又带着点都市现代感。
这些精致的车标,据说确实是朝鲜设计师和老工匠们一点点磨出来的。设计师先用进口软件画草图,再手工打磨模型,一个车标常常要改好几次。胜利厂甚至有老工匠凭经验调整细节。这种慢工细活的方式,让这些小小的金属徽章带上了一丝艺术品的味道。
它们通常在车辆组装的最后环节,由工人在小车间里手工打磨完,再用螺丝或胶水小心翼翼地固定到车头上,每个步骤都要求精准。或许,当实物本身的性能受限时,符号就变得更加重要,承载着更多的理想和精神寄托。
当然,汽车工业的这点进步,也确实在朝鲜社会激起了一些涟漪。平壤出租车多了,市民出门方便了些。新义州的商人开始用SUV拉货,效率高了。新款公交车投入使用,也缓解了平壤的交通拥堵。同时,这些汽车厂也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车标不仅仅是好看,刻在官方用车上,双鸽、雄鹰这些图案,无形中也是一种宣传,用来鼓舞士气,塑造国家形象。
但说到底,朝鲜汽车工业的前路,依然迷雾重重,充满不确定性。最大的绊脚石还是国际制裁,这让技术、资金和关键零部件的获取异常困难。国内资源有限,大部分都紧着军事和核项目,分给汽车工业的份额不多,设备老旧、创新乏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市场又小得可怜,私人几乎不买车,造出来的车主要靠国营单位消化,根本形不成规模效应。长期与国际汽车产业隔绝,也让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视野受到了很大限制。即便车标设计得再出彩,汽车本身的性能和质量跟国际水平差距巨大,想出口?几乎不可能。
展望未来,朝鲜领导层或许会继续把汽车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来推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引进更多技术和设备,培养自己的工程师,这看起来是最现实的路径。如果外部制裁能有所松动,或者中朝经贸关系再深化,朝鲜汽车工业或许能抓到一点新的发展契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