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利添越3月份卖了76辆,法拉利Purosangue卖了23辆,兰博基尼Urus甚至只交出了19辆的终端成绩。说实话,这些数字乍一看实在有点扎眼。作为汽车行业里的超豪华品牌,这些车可都不是“买菜车”,不仅售价高得离谱,品牌调性也摆在那里。但作为中大型SUV细分市场里的“顶流”,它们的实际销量却是个位数徘徊,三位数都费劲。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超豪华品牌已经开始熄火了?还是说,整个中大型SUV市场在走下坡路呢?
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来拆拆数据,看看背后到底是什么情况。超豪华品牌的销量低,这其实不是新鲜事。添越、Urus这种车,定价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买得起的人本来就少。更何况这种车型的定位就决定了它不会追求市场走量,它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品牌溢价和个性化定制上。法拉利的Purosangue更是一个特例。作为法拉利历史上首款SUV,它的价格直接冲上了千万级别,还设置了限量生产。这种玩法,销量自然低得不能再低,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价值符号,这不就是法拉利一直以来的调性吗?
再看主流豪华品牌的表现,比如奔驰G级。3月份只卖了307辆,加上它的AMG版本,总共也就521辆。可以说,这个曾经人气爆棚的硬派越野车如今在销量上也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不行了?其实也未必。从数据上看,G级的终端售价相比巅峰时期已经下降不少,这说明厂家并不是对销量没有动作,而是价格策略上在适应市场变化。这个车本来就是小众车型,更多是和消费者的情怀挂钩。它不像奔驰GLE那样需要靠大规模的市场覆盖来贡献销量,卖少就少吧,但卖出的每一辆依然有利润,这就是它的玩法。
另外一个值得深挖的点是新能源中大型SUV的表现。奔驰EQE SUV这个月的销量是254辆,凯迪拉克IQ锐歌直接掉到了54辆,甚至还有奔驰的G级纯电版只卖了1辆。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车型不是现在的市场宠儿吗?为什么到了中大型SUV这个细分领域却表现得这么惨?这里其实有两层原因:第一,中大型SUV的定位决定了它的消费者对性能和续航的要求更高,而目前的纯电技术还很难完全满足这一需求。说白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还没达到燃油车的使用便利性。第二,纯电大车的价格也不比燃油版低多少,有些甚至更高。这个价格区间的消费者,选择燃油车会更稳妥。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销量数字是不是说明整个中大型SUV市场在疲软?如果我们仔细对比数据,其实不然。国产宝马X5的3月终端销量达到了5844辆,第一季度累计销量更是超过了1.7万辆,这依然是细分市场里的“销量王”。奔驰GLE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前3个月累计销量破万。甚至奥迪Q7这种靠价格“跳水”来抢市场的车型,也获得了不小的提升。可以说,中大型SUV的主流市场还是热度不减,只不过这种热度更多集中在价格合理、产品力稳定的车型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中大型SUV,超豪华品牌卖得少,新能源车型卖不动,但主流豪华品牌还能保持稳定?这其实是市场结构和品牌策略的共同作用。超豪华品牌从来不靠走量,它们的品牌价值远高于实际销量,所以低销量对它们来说不是问题反而是常态。而新能源车型的问题更多是技术限制和产品定位的不匹配,等到电池技术突破以后,也许会有新的市场机会。而主流豪华品牌,比如宝马、奔驰这些,它们的优势就在于精准把握了消费者需求:既有品牌溢价又有产品力,同时还能通过国产化降低售价,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回到企业的动作,这些数据真的吓人吗?其实没那么夸张。对于超豪华品牌来说,这些低销量并不意味着危机,反而是它们的市场策略使然。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虽然销量低,但它们正在试水新技术,积累市场反馈,这是一种战略性投入。至于主流豪华品牌,它们的稳定表现更多是得益于成熟的市场运作。所以与其担心这些数据,不如关注企业背后的动作——它们是在主动调整策略还是被迫应对市场变化?是为长远布局还是短期求生?
最后总结一下。数字看着吓人,不代表真有问题。豪华车市场从来不是一个靠销量说话的市场,更多是靠品牌、定位和长期策略支撑。而新能源车型虽然表现不佳,但它们的路还长,技术和市场都需要时间来磨合。对于整个中大型SUV市场来说,关注表面的销量数据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看企业接下来想怎么走。毕竟,这个市场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