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900上市72小时订单破万。这个数据是不是有点吓人?
新能源市场卷到一年365天都能出“爆款”,大家也见怪不怪了。但72小时破万的数字,还是会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按价格区间来看,领克900卖到30万以上,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火起来的价位。更要命的是,这不是一台主打“奶爸刚需”的传统六座MPV,而是一台有点“跨界”意味的SUV。市场上同样定位的产品,要么买了价格高、销量惨淡;要么价格低、配置差,卖不动也没人讨论。结果领克900这种偏高端的六座旗舰SUV硬是凭借大定破万的数字出圈了。
但这个成绩看上去就有点太不正常了。72小时破万,放在30万级价格段的新能源车里,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存在。比亚迪的高端品牌腾势推出六座MPV D9,号称上市首月交付过万,但人家是MPV市场,需求明确。而蔚来ES6这种红盘产品,30万起步,满打满算热销期一个月也就两三万单。领克一个出身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居然一个周末就干了一半?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多留个心眼。
所以,这个亮眼到有点离谱的数字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看数据的完整链条。表面上,72小时破万看着很猛,但这只是大定的数字。大定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消费者看了车,交了一笔可退的定金。通常情况下,这笔定金并不能直接算成销量,更不能算成实际交付。很多车企在推新车的时候会打出类似的“战报”,本质是一种营销手段,目的是快速提升声量。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大定转化率是怎么算的?换句话说,这1万笔订单最后能有多少变成实打实的销量,是个未知数。
再进一步看,领克900这次的限时定价策略,确实杀伤力很大。28.99万起的起售价,比指导价直降2万。对30万以上这个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体来说,限时优惠是很大的刺激。很多人可能根本没试驾,甚至还没摸到实车,就直接下了单,打个时间差卡住了这两万块的折扣。这个能不能转化成实际销量,还得看领克后续交付节奏稳不稳,产能跟不跟得上。如果交付时间拉得太长,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可能转头就退单走人。
再有,领克这次的宣传力度,真的是卷到飞起。四重福利、八大礼遇,光看数字就晕了——0元选装价值2.5万元配置,20万3年0息贷款,终身免费驾驶辅助,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免征购置税,最后算下来优惠逼近10万。这种打法,多少有点像新能源行业常见的“用未来换销量”的手段。优惠是真实存在的,但背后是车企用利润换规模的逻辑。也就是说,这个价格表面看很香,但车企自己其实赚不到什么钱。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领克是赔本赚吆喝吗?还是行业里本来就这样?
先说传统车企的打法。领克作为一个自主高端品牌,背后是吉利的大盘子支撑。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过程中,普遍会采取“战略性亏损”的方式。吉利这种大体量公司,燃油车的利润可以反哺新能源板块,短期内亏一部分钱,换一个品牌力的提升和市场的突破。这种思路,其实跟国际大牌差不多。像宝马和奔驰,新能源车的毛利都不高,更别提刚推出时的高研发投入和市场教育成本。靠燃油车把日子撑下去,新能源板块慢慢爬坡,这已经是行业的共识。
再看新势力。蔚小理这些头部玩家,过去几年也在烧钱抢市场。蔚来为了营造高端形象,不仅在车上堆料,还要建蔚来中心、投换电站,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入非常高。所以,你看到很多新势力的财报里,毛利率可能是正的,但净利润大概率是亏的。像理想这种主打增程模式的公司,靠控制成本勉强实现了盈利,但也是从第二季度开始才喘了口气。换句话说,新能源车企在产品初期打价格战、靠补贴拉订单,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那领克900的情况,是不是跟这些逻辑差不多?嗯,差不多,但也有细微不同。
领克的打法,和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相比,其实更像在“借东风”。SPA Evo架构加持,高通芯片加持,宁德时代电池加持,再用一个限时优惠把价格压到“技术平权”的水平。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既能让消费者觉得赚到了,又能让产品看起来很高级,仿佛是在用“奢侈品的价格买爱马仕”。但本质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赌注——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低,领克是希望用这个价格短时间内抢到市场份额,用销量和口碑去覆盖前期的投入。
问题是,这个时间窗口越来越短了。新能源补贴政策逐渐退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领克900能不能撑过“抢量期”,爬上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下降曲线,是一个问号。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吓人的数字:72小时破万,真的很猛吗?其实拆开来看,数字没那么吓人。这个成绩更多是靠限时定价和强势营销推出来的,后续能不能撑住,还要看订单的转化率、交付节奏和市场接受度。如果领克的品牌力和产品力能够持续发酵,这次的“赌注”可能会变成它撬动30万级市场的敲门砖。反之,消费者一旦对交付体验或者产品预期失望,这个大定破万的成绩,可能就只是一次短暂的烟花。
总之,炸裂的数据背后,有套路也有风险。表面的数字确实亮眼,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下一步怎么走。如果后续能补上交付、服务和产品质量这几张牌,这个“黑马”才算是真正立住了。否则,再猛的起跑,也可能是一场短跑冲刺,而不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