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量破亿敲警钟,新势力莫逃避,车企责任重如山!

最近,一个数字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说我们国家从开始有汽车召回制度以来,累计召回的汽车总量已经超过了1.2亿辆。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就是心里一惊,觉得这数量也太大了,是不是说明我们现在买的车,质量越来越靠不住了?

尤其是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那么快,会不会安全问题也更多?

召回量破亿敲警钟,新势力莫逃避,车企责任重如山!-有驾

其实,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就说好或者不好。

汽车召回数量多,背后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也恰恰说明了我们整个汽车行业和监管体系正在走向成熟和负责。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么大规模的召回,确实暴露了一些车企,特别是那些新兴的造车势力,在发展过程中有点“操之过急”的问题。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那叫一个激烈,简直就是白热化。

大家都在抢时间、抢地盘,今天你发布一个续航八百公里的电池,明天我就得拿出一个更厉害的智能驾驶系统。

谁要是慢了半拍,可能就被消费者给忘了。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一些车企就容易走捷径。

打个比方,一个新功能,比如更高级的自动泊车或者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实验室里测试得差不多了,但可能还没经过足够长时间和复杂路况的考验。

按理说应该再多花点时间打磨打磨,确保万无一失。

但为了抢在对手前面发布,吸引眼球,有的车企可能就会选择“先上车,后补票”。

只要这个功能能用,质检也能勉强过关,就赶紧装到量产车上推向市场。

他们心里可能盘算着,只要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出大问题,那就万事大吉。

万一真的暴露出了安全隐患,大不了再通过软件升级(OTA)或者干脆启动召回程序来解决。

这种做法的根源,说白了就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太大了,大家都想先活下来,先把市场份额占住。

至于那些可能存在的、还没被发现的技术缺陷,就被暂时放到了次要位置。

召回量破亿敲警钟,新势力莫逃避,车企责任重如山!-有驾

你看,光是2023年一年,因为辅助驾驶系统这类软件问题召回的汽车就有一百多万辆,这背后其实就反映了这种“赶工期”的心态。

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确实是把我们当成了“小白鼠”,让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了一部分本该由厂家在上市前就解决掉的风险。

其次,咱们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车企身上,行业发展初期的一些特殊情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在早期给了非常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这本来是好事,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但是,巨大的利益也吸引了各路人马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不管懂不懂技术,先成立个公司把车造出来,拿到补贴再说。

这就导致了一些乱象的出现。

比如,有些品牌的车,你去看官方的销售渠道,告诉你现在下单要等好几个月才能提车,营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火爆场面。

但奇怪的是,你到一些二手车平台或者找车贩子问问,他们手里却有几乎全新的、只跑了几十公里的“准新车”。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背后可能就是一种行业里心照不宣的手段。

一些车企为了把销售数据做得好看,好给投资人一个交代,或者为了尽快拿到国家补贴,会先把生产出来的车“卖”给自己旗下的出行公司或者关系密切的经销商。

这样一来,在账面上看,这些车都已经销售出去了,业绩一片大好。

但实际上,这些车可能压根就没离开过停车场,在那里静静地落灰,等着真正的买家出现。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补贴资源,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说明在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还没能完全跟上脚步,让一些企业钻了空子。

召回量破亿敲警钟,新势力莫逃避,车企责任重如山!-有驾

不过,说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更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召回本身,恰恰是汽车工业进步和负责任的体现。

我们不能一看到“召回”两个字就觉得是天大的坏事。

汽车是一个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从一颗小小的螺丝到一套复杂的电控系统,在漫长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保证自己生产的汽车百分之百完美。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丰田、大众,还是科技感十足的特斯拉,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召回。

所以,召回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常态,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面对它。

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召回的“方式”。

召回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车辆确实存在缺陷,责令厂家强制召回。

这就像是学生犯了错,被老师发现了,不得不承认错误,比较被动。

而另一种,是厂家通过自己的质量监控体系,比如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售后维修的数据等等,主动发现了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在监管部门介入之前,自己就向社会公布问题,并主动发起召回。

这就好比学生自己发现了作业里的错误,主动向老师承认并改正。

这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动召回,说明这家企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纠错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任的态度。

它愿意为了消除一个潜在的风险,承担召回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本和品牌声誉可能受损的风险。

根据官方数据,在我国历年的汽车召回案例中,有接近一半都是厂家主动实施的。

这个比例相当高,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汽车企业正在从单纯追求销量和利润,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社会责任。

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大”走向“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1.2亿辆这个数字,我们既要看到它背后暴露出的产业发展初期的急躁和不规范,更要看到它所代表的,是整个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负责任的积极趋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