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电动车骑行者们最近多了一个“隐形交警”——电子抓拍设备。这个被称为“黑科技”的执法手段,让不少心存侥幸的违法者无处遁形。根据上海市公安交管部门透露,今年以来,全市已通过RFID电子号牌和公共视频抓拍技术,查处了超过15.3万起电动车违法行为,其中闯红灯、逆行、违规占道等行为占了大头(来源:澎湃新闻、中新社上海)。
试点路口的故事里,最“出圈”的是一位姓余的骑手。4月23日中午,他在红灯亮起时径直冲过路口,与另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擦肩而过。这一幕被高清摄像头完整记录,当天下午他就接到交警电话,要求到交管部门处理,最终因“不按信号灯通行”被罚50元(来源:中新社上海)。这种“事后追罚”的模式,让许多网友感叹:“原来路上没交警,不等于没‘眼睛’!”
技术手段的升级,瞄准了外卖快递行业和普通骑手两大群体。外卖骑手的电动车上安装了带有RFID芯片的专用号牌,一旦在800多个布设设备的区域违法,系统能直接锁定车辆信息;普通电动车则通过公共视频抓拍,人工审核后再联系车主处罚(来源:澎湃新闻、证券之星)。有市民调侃:“现在骑车得时刻提醒自己,头上可能有‘天网’盯着。”
但技术并非万能。目前,RFID设备覆盖的路段仍有限,部分未安装设备的区域仍是执法盲区。对此,交管部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在事故高发路口推广电子抓拍,并加强人工巡查力度(来源:中新社上海)。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9月落地的新国标明确电动车限速25公里/小时,上海已提前“练兵”,将超速行为纳入抓拍范围(来源:快科技、证券之星)。
罚款不是最终目的。警方联合社区、企业开展安全宣传,用事故视频和模拟体验“敲打”骑手们的安全意识。数据显示,今年上海非机动车有责事故占比仍高达57.3%,这场科技与违法的博弈,或许才能真正让“速度与激情”回归理性(来源:中新社上海、澎湃新闻)。
当电子眼成为城市交通的“标配”,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究竟是技术在约束我们,还是我们在利用技术保护自己?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红灯前的刹车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