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速服务区的国庆“充电大战”,可以说是新能源车主们的一次真实“体验课”。场面壮观得像一场硬核社会试验——服务区门口排着满满当当的车队,工作人员费力维持秩序,车主拿着手写的号码牌,像是在排队抢购限量款新品一样。这场景不禁让人感慨,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果然让基础设施有点“喘不过气”了。
这次湖南推出的“叫号制”,看上去简单,又带那么点“土味”——谁充电谁拿号,充八成停。充满电固然美好,但为了让后面的车不堵心,这个时候就得发扬舍己为人的精神。毕竟,用强制规定让每辆车“限电八成”,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让车主们多了一份“不抢桩也安心”的舒适感。有车主直言,趁着叫号可以去上个厕所,甚至觉得“比抢到充电桩更自在”。想想也是,排队有秩序,总比车主们互相瞪着眼、不知道还能不能抢上充电桩的情况来得友好吧?
其实,这一场堵车与充电大战的背后折射的,是新能源车时代的“基础设施焦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而充电桩总量不过800多万,远远跟不上需求。一个电车平均分不到一个充电桩,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下,要是没人管,估计很多人得愤怒到直接熄火了。湖南这次的叫号制,算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办法硬顶着车流。但问题是,这只是“临时急救”,还是得有人去想长远的办法,不然,这样的“土味排队战术”,早晚也熬不住。
当然,搞“叫号制”,对车主来说还有点吃力。要是碰上充电桩调度系统不能及时更新桩量数据,那可能还得在途中打转、重新排队。想不堵乱,指望人力维持秩序显然不够,这时候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浙江此前试过线上预约充电,但老人不会操作推广不下去,这次湖南全靠线下叫号,总算将事情维持在基本“可控”的范围内。综合来看,数字与人工结合,用科技辅助人工分流,似乎更靠谱。
国庆的这次场面,就像给政策部门敲了一次警钟。如今的充电桩问题,绝不是多建几个桩就万事大吉。虽然国家规划到2025年推出高速充电桩调度系统,但很多地方连平台都没连上,数据“关在家里头”,说白了就是信息闭塞作祟。等三分之一的车都成了电车,到那时候光靠建设充电桩只怕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资源配置高效起来,让新能源车车主们充电,也能“顺溜”地有条理。
再说回服务区里这些有些“过犹不及”的现象。有人快充充到八成,结果觉得不够,又排着队再来一次。有人等了一轮轮号牌,直接耗了三个小时。这样的效率,让人不禁想问:这是文明排队还是资源不足的无奈妥协?网上的两极化评论已经十分打脸了,有人称赞湖南的应急措施有秩序,也有人吐槽这是在让车主“对付不够用的设施”。说到底,新能源车的流行令充电压力倍增,而公众意识和社会心理,还没完全适应这场变革。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显然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来,既要加快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又得在软件调度系统上下功夫,甚至车辆技术本身也得探索更先进的解决方案。不过,目前看,这场硬碰硬的社会实验还在继续。不管是电车车主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得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让这场新能源车时代的“大考”,不再是一场排队的煎熬?
三年后,当我们再度站在服务区,是不是还能笑着说:“充电不慌,路上顺溜”?还是只能无奈地感叹:“我们不是享受服务,而是应付问题”?这,真的值得所有人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