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长安汽车的财报,好家伙,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一边是真金白银的财务数据,另一边是公司高管描绘的科幻未来。这感觉,就像你走进一家街边小馆,老板一边跟你哭诉这个月房租都快交不起了,一边又神秘兮兮地掏出一张手绘图纸,告诉你他明年准备开一家能飞到月球上的连锁餐厅。
你什么感觉?是不是脑子里瞬间冒出三个字:不靠谱。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就在这种巨大的反差里。
财报这东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长安这份三季报,你要是光看表面,还行。营收一千多个亿,涨了点。第三季度单拎出来看,营收和利润都涨了,好像挺喜庆。但魔鬼,永远藏在细节里。你把那份报告翻过来,对着光仔细瞅瞅,就能看到纸面上密密麻麻的裂纹。
最扎眼的一个词,叫“增收不增利”。
这五个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忙活了半天,场面挺大,车也卖了不少,结果一摸口袋,钱没多,反而少了。前三季度净利润掉了14.66%。这就好比你开个面馆,一天卖出去五百碗面,比昨天多卖了一百碗,结果一算账,发现今天挣的钱还不如昨天。你说这事儿邪乎不邪乎?
问题出在哪儿了?财报里给了几个线索。
第一个,也是最要命的一个,叫“应收账款”。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白条”。就是说,长安把车卖给经销商或者大客户了,账面上确认了收入,但钱还没收回来。这笔“白条”有多少呢?差不多跟归母净利润一样多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等于说,长安账面上挣的每一块钱,都对应着一张飘在外面的欠条。这欠条要是都能顺顺利利收回来,那还算万事大吉。可但凡有个风吹草动,经销商卖不动车了,资金链一断,这“白条”就可能变成“死账”。到时候,账面上再好看的利润,也都是镜花水月。
第二个要命的线索,是“经营性现金流”。这玩意儿更实在,就是一个公司靠主营业务,真金白银流进口袋里的钱。长安的这个数据,同比暴跌了超过60%。
现金流是啥?就是一个公司的血液。一个人看着再强壮,要是天天失血,离躺下也就不远了。一家公司,利润可以是“做”出来的,但现金流很难骗人。血液都不怎么流了,你跟我说你马上要上天入地,这就有点挑战我的想象力了。
你看,一边是利润下滑、白条满天飞、现金流告急,这基本盘看着有点摇摇欲坠。可另一边呢?在跟机构交流的时候,长安画的那个饼,那叫一个香。
“我们要做机器人!”
“还是人形的!”
“我们还要搞飞行汽车!”
“2030年就要商业化运营!”
听听,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硅谷哪家新锐科技公司在路演。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这都是眼下资本市场最性感的词儿。每一个词背后,都代表着万亿级的想象空间。
这就有意思了。
一个靠卖车挣辛苦钱的传统车企,在自己主业的现金流都紧张得不行的时候,为什么如此高调地去讲一个如此遥远的科幻故事?
要我说,这事儿你不能孤立地看。你得把它放到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这个血肉模糊的绞肉机里去看。
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油车跟电车打,电车跟电车打,新势力跟老巨头打,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刺刀见红。前几年,大家还能靠着“新能源”这三个字,讲讲估值的故事,骗骗……哦不,吸引吸引投资人。可现在,当满大街跑的都是绿牌车的时候,光说自己是“新能源”,已经不性感了。
故事不够用了,怎么办?
那就得讲一个更大的,更让人听不懂但又觉得很牛逼的故事。
这就跟职场里一个道理。当你的KPI完不成年年垫底的时候,你怎么跟老板交代?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解释你为什么没完成,而是主动跟老板申请一个“战略级”的新项目。这个项目要足够宏大,足够前瞻,最好是那种三五年都看不出结果,但听上去能改变世界的。比如,“关于打通公司内部数据孤岛,构建元宇宙办公生态的前瞻性研究”。
老板一听,虽然云里雾里,但觉得你这小伙子有想法,有格局,没准儿是个可塑之才。至于你之前那点破KPI,跟这个“改变世界”的项目比起来,还算事儿吗?
长安现在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当“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摆在桌面上,当“蔚小理”这些新势力用互联网思维和用户体验把你打得晕头转向,当比亚迪用一套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把你逼到墙角,你怎么办?
跟他们卷价格?你的利润本来就薄得像纸,再卷就没了。
跟他们卷技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你有多大的先发优势?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你又领先多少?
好像都很难。这时候,“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就像是扔在会议室里的一颗闪光弹。在你被对手逼得节节败退,马上就要被看笑话的时候,“砰”的一声,全场白光一片。等大家视力恢复过来,你已经西装革履地站在PPT前面,指着一张飞向火星的汽车图片,开始畅谈人类的未来了。
谁还记得你刚才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样子?大家的注意力,全被那个飞向火星的梦给吸引走了。
我不是说长安搞研发是错的。恰恰相反,在汽车行业这种不进则退的领域,不搞前瞻性研发就是等死。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度”和“节奏”。
这就像一个家庭,你兜里就剩一万块钱了,孩子下学期的学费还没着落呢。这时候,你是应该先去踏踏实实找个工作,挣点钱把眼前的坎儿迈过去,还是把这一万块钱全拿去报个“如何成为宇航员”的培训班?
那个“宇航员”的梦想当然很伟大,但你得先活下来啊。
对长安来说,那个“飞行汽车”的梦,就是“宇航员培训班”。而那些躺在账上的“白条”,就是孩子下学期的学费。你得先把“白条”变成真金白银,把卖车的利润做扎实了,把现金流搞稳固了,让公司这台机器能健康地运转起来,再去谈星辰大海。
否则,故事讲得再好听,财报上的数字是不会陪你演戏的。资本市场或许会为你的故事兴奋一时,但最终,他们会像一个最精明的会计,拿着放大镜一行一行地审查你的账本。当他们发现你的口袋比你的故事空洞得多的时候,转身离去的速度,绝对比你的飞行汽车还快。
说到底,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焦虑。是传统制造业在面对新时代、新玩法时的集体焦虑。过去,我们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把产品做好,把成本控制好,就能挣钱。现在,这个逻辑好像失灵了。你发现,会讲故事,会做PPT,会搞粉丝运营的公司,活得可能比你滋润得多。
于是,你也想学。你想变得性感,变得“互联网”,变得让年轻人尖叫。所以你开始谈机器人,谈飞行器,谈一切听上去很酷的东西。
这本身没错,甚至值得鼓励。但千万别忘了,无论商业模式怎么变,无论故事怎么讲,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那就是创造价值,并且把价值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
一手是厚厚的“白条”,一手是酷炫的飞行器蓝图。长安,或者说所有正在转型的传统巨头,都面临着这个选择题。是先擦干净屁股,还是先抬头看天?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