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为什么要大幅降价?原因很多,降价背后的三把屠刀

5月23日,比亚迪海洋网门店的销售人员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

一位客户指着海豹07DM-i智驾版的报价单反复确认:“指导价15.58万的车,现在10.28万就能开走?

比亚迪为什么要大幅降价?原因很多,降价背后的三把屠刀-有驾

这差价够我再买辆海鸥了! ”销售苦笑着解释:“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大降价,连我们内部都措手不及。 ”

第一刀:库存高压下的“断腕求生”

比亚迪为什么要大幅降价?原因很多,降价背后的三把屠刀-有驾

截至4月底,比亚迪库存量已飙升至3.5万辆,相当于57天的库存周期。 更棘手的是,这批库存中近30%是非智驾版老款车型。 当固态电池量产的风声从供应链传出,老车型面临“技术性淘汰”的风险陡增。 于是,一场针对智驾版车型的“定向爆破”拉开帷幕:海豹07DM-i智驾版直降5.3万,宋PLUS DM-i智驾版跌破10万大关。

经销商透露,比亚迪内部要求6月底前必须完成非智驾车型的清库任务。 “现在卖一辆老款车,提成比新款高30%。 ”一位销售经理坦言,“但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大家都盯着智驾版。 ”

第二刀:成本护城河里的“降维打击”

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模式,让这场降价显得游刃有余。 自研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使其纯电车型成本比竞品低25%,甚至轮胎和芯片也通过合资厂实现定制化生产。 以海鸥智驾版为例,5.58万的“一口价”看似惊人,实则包含1万元省级补贴,实际让利仅4000元。

这种“明降暗稳”的策略背后,是比亚迪对定价体系的绝对掌控。 从青海盐湖锂矿到东南亚组装厂,垂直整合的供应链让单车成本压缩至极限。 即便降价5万,比亚迪仍能保持2万元以上的单车利润。

第三刀:市场拐点前的“生态绞杀”

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嗅到了存量市场的血腥味。 2025年前四个月,其国内销量仅完成年度目标的25%,而吉利银河、零跑等对手正以“技术平权”蚕食10万-15万元价格带。

一场针对腰部品牌的“歼灭战”就此展开:将智驾版车型价格下探至6万元级别,直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 长安深蓝S07被迫降价2.5万,零跑C16 SUV跟风调价,连特斯拉都加速推进低价车型研发。 比亚迪的算盘很清晰——用规模效应拖垮中小玩家,当市场只剩3-5家巨头时,定价权将彻底易主。

产业链的冰与火之歌

这场降价风暴正在撕裂汽车产业链。 某电池供应商透露,比亚迪要求其2024年报价再降15%,导致毛利率从18%暴跌至8%。 更残酷的是,智驾版车型的降价倒逼上游技术迭代:激光雷达厂商被迫砍掉下一代研发计划,视觉识别模块改用廉价芯片。

经销商的日子同样艰难。 部分门店将未售新车注册为“二手车”抛售,实际成交价比官方指导价低40%。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正在摧毁渠道的价格体系。

消费者:盛宴还是陷阱?

5.58万的海鸥智驾版引爆社交媒体时,二手车商老张的店里却门可罗雀。 “去年收的比亚迪汉EV,现在亏2万都卖不动。 ”他指着库存清单苦笑,“新车比二手还便宜,这叫我们怎么活? ”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售后环节。 某比亚迪4S店售后主管透露:“降价车型的保养套餐已从5次缩减至3次,三电系统质保期也悄悄缩短了半年。 ”当价格战透支品牌价值,消费者捡到的可能是“一次性汽车”。

这场由比亚迪点燃的降价大火,既烧掉了行业虚高的溢价,也焚毁了中小玩家的生存希望。 当浓烟散尽时,留在赛场上的幸存者,或许会怀念那个还能靠技术创新赚钱的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