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

近些年来,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尤其是在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很多准备买车的人都感到有些迷茫。

过去,大家的选择很简单,无非是看看哪个牌子的汽油车省油、耐用。

但现在,货架上突然多了“油电混动”和“插电混动”这两个新选项,销售人员讲得天花乱坠,各种技术名词让人头晕。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最近,网络上一篇题为《卖掉油车、购入“插混车”后,才发现“纯油车”已沦为智商税!》的文章更是激起千层浪,让不少纯燃油车的车主心里不是滋味,也让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更加纠结。

那么,纯燃油车真的过时了吗?

插电混动是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里面的门道掰开揉碎了,用大白话聊清楚,帮助大家看懂自己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首先,我们来谈谈现在风头最劲的插电混动汽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HEV。

这类车的核心特点是,它既有一台传统的汽油发动机,也有一套电机系统和一块容量不小的电池,并且这块电池可以通过外接电源进行充电,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

在销售顾问的描述中,插电混动车几乎是完美的化身。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对于那些居住在城市,并且家里有条件安装充电桩的消费者来说,插电混动车的优势确实非常明显。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一位车主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总共在六七十公里左右,他晚上回家后就把车插上充电桩,第二天早上就能满电出门。

这段路程完全可以依靠纯电模式行驶,按照家用电价计算,每公里的花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相比于现在动辄八九块一升的汽油,这个成本优势是压倒性的。

很多这样的车主,可能连续几个月都不需要去一次加油站。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大城市,插电混动车可以悬挂绿色牌照,这意味着它可以享受免缴车辆购置税的政策,一下子就能省下万八千块钱,同时还能规避一些城市的限行措施,这种便利性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插电混动车的这些优点,都建立在一个核心前提之上:充电方便。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如果一位消费者居住在老旧小区,没有固定车位,或者物业出于安全等原因不允许安装充电桩,那么插电混动车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这时候,车主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不仅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寻找和等待,充电费用也比家用电高出不少,其便利性和经济性就荡然无存了。

更糟糕的是一种普遍的误解:“没地方充电,我就把它当成油车开不就行了?”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误区。

插电混动车由于额外携带了沉重的电池组和电机,其自身重量要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重上两三百公斤。

在电池电量耗尽的状态下,发动机不仅要驱动车辆前进,还要拖着这几百公斤的“死重”,好比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行囊跑步,其负担可想而知。

因此,在亏电状态下,插电混动车的油耗往往会不降反升,百公里油耗达到八九升甚至更高是很常见的情况,比许多以省油著称的日系燃油车还要费油。

长期如此,不仅没有省下油钱,还可能对电池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一旦过了质保期,更换电池的高昂费用,足以让过去省下的所有油钱都付诸东流。

尤其是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北方地区,电池性能衰减更为明显,纯电续航里程打个对折都是常事,这让它的实用性又打了折扣。

说完了插电混动,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前辈”——油电混动汽车,也就是HEV。

这类车以丰田和本田的技术最为成熟和知名。

油电混动车和插电混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需要外接充电,加油即走,使用习惯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一样。

它的省油原理,是通过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统,在车辆起步、低速行驶、刹车减速时,将多余的能量或回收的能量储存在一块小容量的电池里,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由电机辅助驱动,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在交通拥堵、频繁启停的城市路况下,油电混动的节油效果非常显著,通常能比同级别燃油车省油百分之三十左右,百公里四到五升的油耗表现让很多车主感到满意。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它的优点在于技术成熟、质量稳定、省心省力,不需要改变任何用车习惯,就能实实在在地降低日常油耗。

当然,油电混动车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最核心的一点是,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享受新能源政策的优待,不能上绿色牌照。

这意味着该交的购置税一分不能少,该遵守的限行政策也必须遵守。

同时,其售价通常比同款的纯燃油版要贵上一到两万元。

这笔多出来的购车成本,需要通过日后节省的油费来弥补。

有好事者算过一笔账,这笔差价大概需要行驶十万公里以上才能“回本”。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对于每年行驶里程不多的家庭用户来说,可能直到车辆报废,这笔经济账也未必能算得过来。

此外,也有些声音认为,油电混动技术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产物,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显得有些“传统”。

但正是这种“传统”,也造就了它极高的可靠性。

面对国外品牌在油电混动领域筑起的技术壁垒,中国汽车品牌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选择了一条“弯道超车”的道路,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技术上。

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次成功的市场战略。

以比亚迪的DM-i技术为代表,它在设计思路上就与传统混动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动机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作为一个高效的“发电机”来为电池充电,车辆的驱动主要依靠电机完成。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经济的转速区间,从而实现了极低的油耗,同时又能提供接近纯电动车的平顺驾驶感受。

卖掉油车换插混,才懂纯油车多坑,智商税交够了!-有驾

而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增程式技术则更为纯粹,发动机完全不参与驱动,只负责发电,车辆从始至终都由电机驱动,驾驶体验与纯电动车无异。

这些技术路线的创新,不仅绕开了专利限制,更精准地切中了中国消费者对于低成本出行、绿牌政策和驾驶体验的多重需求,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归根结底,无论是被一些人称为“智商税”的纯燃油车,还是优缺点分明的油电混动与插电混动,它们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市场上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技术路线,正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所谓的“最佳选择”,并不存在于销售的宣传口号里,也不存在于网络文章的标题中,而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场景之中。

对于一个拥有固定车位、日常通勤距离适中、追求极致经济性的城市用户来说,插电混动车无疑是当前最理想的选择。

而对于一个没有便利充电条件、经常需要长途奔波、或者更看重车辆稳定性和省心程度的消费者来说,一辆技术成熟的油电混动车或是一款高效的纯燃油车,或许才是更踏实、更可靠的伙伴。

因此,在做出决定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实际用车环境和驾驶习惯,想清楚自己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那辆真正适合自己、能让未来几年的用车生活更加舒心的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