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一则“一汽红旗明年推华为全栈方案车型”的消息在汽车圈传得沸沸扬扬。
作为国产豪华车的扛把子,红旗这次和华为深度绑定,听起来像是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的一次“技术联姻”。
不过,这种合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老树开新花,还是换汤不换药?
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
一、红旗为啥要找华为“搭把手”?
先说个现实问题:现在的车,早就不是四个轮子加个发动机那么简单了。
一辆车能不能卖得好,智能化体验占了大头。
手机能语音助手、能导航、能刷短视频,车也得跟上:
中控屏得大、语音交互得灵、辅助驾驶得靠谱。
红旗作为老牌车企,这些年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没少下功夫。
但问题来了:
自家的智能系统,和华为、蔚小理这些新势力比,确实有点“笨”。
比如,你让车机导航,它可能得卡两秒才反应过来;
你说“打开空调”,它可能先问你“哪个空调”;
高速上变道,系统识别慢半拍,驾驶员还得自己补一脚刹车。
而华为呢?
这几年在汽车圈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鸿蒙座舱、乾崑智驾这些技术,已经在问界、猛士这些车上落地了,用户反馈总体不错。
红旗想快速补课,找华为合作显然是条捷径:
省了自己从头研发的时间,还能蹭蹭华为的热度。
不过话说回来,红旗也不是第一个找华为“抄作业”的。
东风、长安、广汽这些国企,早就把华为技术搬上车了。
红旗现在才加入,算是“压线及格”吧。
二、华为技术上车,到底能带来啥变化?
这次合作的核心是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可以理解为一套“智能汽车全家桶”。
重点有四个部分:
1. 乾崑智驾:简单说就是辅助驾驶系统。
华为这套系统厉害在哪?
举个例子,猛士M817上搭载的乾崑ADS 4,号称130公里时速下还能紧急刹停,150公里时速也能生效。
这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高速上跑得飞快,突然前面冒出来个障碍物,系统能比人反应得更快。
2. 鸿蒙座舱:这可能是普通用户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升级。
鸿蒙系统的优势是生态整合,手机、车机、智能家居能无缝联动。
比如,你在车上收到微信语音,车机自动转成文字;
导航时能直接跳转到停车场缴费页面;
甚至后排乘客还能用中控屏点外卖。
3. 乾崑车控:这玩意儿有点像“软件定义汽车”。
比如你想露营,系统能一键调节座椅角度、空调温度、车外灯光,连外放电都能自动开启。
4. 乾崑车云服务:说白了就是把车和云端数据打通。
比如远程查看车辆状态、预判故障、OTA升级等,和手机一样“越用越新”。
红旗9系(比如H9、E-HS9)作为首批尝鲜的车型,这些功能明年就能落地。
不过,具体体验如何,还得看调校水平。
毕竟技术是好技术,但装到红旗车上,得适应它的“脾气”。
三、传统车企“拥抱”科技公司,真能双赢吗?
这种合作看起来是双赢:
车企省了研发时间,科技公司多了落地场景。
但细想之下,也有不少“隐藏关卡”。
对红旗来说:
短期好处:智能化短板能快速补上,新车卖点更足。
比如,E-HS9这种定位高端的车,配上华为智驾,宣传时能多一个“安全牌”。
长期隐忧:过度依赖华为,会不会削弱自己的技术积累?
比如,以后车机系统更新、功能迭代都得看华为脸色,自己反而成了“代工厂”。
对华为来说:
好处:红旗这类高端品牌能提升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的“含金量”。
毕竟红旗的用户群体消费能力强,接受新技术的意愿更高。
风险:不同车企的需求差异大。
红旗要的是“稳重高端”,而华为方案可能更偏向“科技感”。
如果调校不好,反而容易“水土不服”。
四、消费者买账吗?关键还是“性价比”
再好的技术,最终还得看消费者认不认。
先看价格。
红旗这次合作车型还没上市,但参考其他华为合作车型,比如问界、智界,技术升级往往会带来溢价。
比如,华为智驾系统可能让一辆车贵个两三万。
红旗作为豪华品牌,本身定价就不低,如果因为华为技术再涨价,消费者可能会犹豫:
我花这钱,值不值?
再看体验。
鸿蒙座舱确实方便,但车机系统卡顿、语音识别不准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乾崑智驾在猛士M817上表现不错,但红旗车型的调校风格偏舒适,和华为激进的算法会不会“打架”?
比如,系统频繁误刹车,反而影响驾驶感受。
还有个现实问题:用户习惯。
年轻人可能对华为这套生态很熟,但红旗的主力用户是中年群体,他们可能更在意“面子”(品牌价值)和“里子”(舒适性),对智能化的需求反而没那么强。
五、红旗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说到底,红旗牵手华为,只是汽车行业“智能化浪潮”中的一个小片段。
过去几年,传统车企的日子不好过。
新能源车冲击下,燃油车销量下滑;智能化需求爆发,车企研发投入又跟不上。
这时候找华为、大疆、百度这些科技公司合作,成了“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但这也带来一个新问题:技术同质化。
现在打开各家车企的宣传页,鸿蒙座舱、激光雷达、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成了标配。
A车和B车比,可能除了外观和价格,其他都差不多。
长期看,这会压缩车企的差异化竞争空间。
所以,红旗这次合作,既是机会也是考验:
机会:借华为技术快速提升产品力,稳住市场份额;
考验:如何在合作中保留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变成华为的“贴牌车”。
六、技术合作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红旗和华为的合作,与其说是“弯道超车”,不如说是“补课”。
传统车企想在智能化时代活下去,必须学会和科技公司打交道。
但技术合作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调校、服务、生态建设才是关键。
对消费者来说,与其纠结“谁家技术更牛”,不如关注:
1. 这些功能到底能不能解决我的痛点?
2. 价格涨了,我愿不愿意为这些新功能买单?
3. 长期使用,这套系统能不能保持稳定?
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一用就是好几年。
技术再炫,得靠谱才行。
至于红旗和华为的这次联手,咱们不妨先打个问号:
明年新车落地,体验到底如何,咱们再看下回分解。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