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日经亚洲评论》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说全球汽车制造商应该留在中国,这样才能在其他市场竞争。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明明在中国市场败下阵来,为什么还要死守不退?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
中国汽车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的时候,国际品牌在中国轻型车市场还占着60%以上的份额,可到了去年,这个数字直接跌到了35%左右。剩下的65%市场都被咱们本土品牌给拿下了。
最关键的是,这种超越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技术创新 。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冲到了七成多,而合资品牌还徘徊在不到五个百分点。这不是简单的竞争落后,而是整个技术路线的代差。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竞争为什么不干脆撤退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商业逻辑了。
中国市场现在已经不只是一个销售市场,而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实验室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的41%,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5.7%,远超欧美市场。你想想,如果连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都搞不定,怎么可能在其他地方有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 中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全球份额分别超过60%、42%和50%。宁德时代、华为这些企业形成了技术闭环。不在这个生态里学习,你永远搞不清楚未来的技术走向。
日产和通用最开始也是想把海外设计的电动车拿到中国来卖,结果败得很惨。但是它们很快调整了策略, 开始依托本土合作伙伴,让中国工程师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电动汽车 。
结果日产今年推出了一款中国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轿车,销量下滑趋势竟然逆转了。通用也为旗下别克Electra子品牌打造了基于本土研发的全新平台。这些新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只需要20个月,远快于过去动辄数年的周期。
这说明在中国市场的残酷竞争中,外资车企被迫学会了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能力 。
行业专家迈克尔·邓恩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品牌就像“颠覆性海啸”。现在西方本土市场的传统车企还没有真正感受到这种冲击,但是当海啸真正袭来的时候,那些在中国“训练营”里练过兵的企业,肯定比那些没有实战经验的要强得多。
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是全球最高的 。这里有最挑剔的消费者,最快的技术迭代速度,最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产品和策略,拿到其他市场基本都能适应。
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提出一个新理念: “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正在演变为“立足中国,服务世界” 。也就是说,在中国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开始反向输出到全球其他市场。
中国汽车产业用了30多年时间,从学徒变成了老师,这种转变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学习、改进、创新。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挑战中积累出来的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