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还是“车毁人亡”,智驾测试,国产新能源被黑了吗?
2018年3月18日的亚利桑那,黑夜里的坦佩市街头,一起交通事故震惊了全美:49岁的伊莲·赫兹伯格推着自行车走在没有斑马线的道路上,被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撞倒遇难。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车祸。肇事车辆配备了Uber自主开发的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席还有一名被称为“安全员”的瓦斯奎兹。但事故真正的讽刺在于,系统对伊莲的识别在“行人—车辆—静止物体”之间摇摆,最终竟没有主动采取刹车措施。而一旁本应负责监督的安全员,此时正沉迷于手机综艺节目——从人到机器,没有一个环节在尽责。最终,仅剩下致命的1.3秒反应时间,留给了本就没在盯路的安全员。
伊莲成为全球第一位被无人车撞死的行人,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随即彻底转向保守,行业风向也悄然大变。欧洲提出“可信AI”原则,重点转向安全优先。这场血的教训让人们想起科技的初衷:让人放心,而不是让机器更“聪明”。无人驾驶不再狂飙突进,技术炫技让位于理性与克制。
再看看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年前,“汽车司机”是个硬邦邦的职业,“高级技师”的头衔能左右分房医疗。而近十年私家车普及,驾驶变成了技能炫耀。飙车、穿梭,乃至以“怂包”嘲笑遵守安全的人,一时间蔚然成风。部分汽车大佬兴致高昂地改设计、拼内饰,至于安全?“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个壳吗”,殊不知真正的本事早就藏在每一条漫长测试流程里,却甘心落于“先赚钱,后考虑安全”。
实际上,弯道超车重要,但前提必须是安全第一。没有安全,炫耀的只是技术不成熟的鲁莽。
智能驾驶的冒进宣传,恰恰是一种社会“隐形炸弹”。有的网红将无人驾驶的“全程无接管”、开车打游戏、司机睡觉演绎成“遥遥领先”的豪迈。吃瓜群众愿为流量冒险,我倒可以理解。但当一些企业高管亲自下场,拿“一路零接管”“L3在望”说事,宣传“法规落后”、倡导放松监管,就可不是简单的广告词游戏,而是可能葬送消费者性命的危险信号。
智能驾驶真正需要的不是眼花缭乱的宣传词和领先指标,而是捕捉一切纰漏、比人更“稳健”的安全表现。否则,百次顺畅无事故也抵消不了一次致命失误。对于自动驾驶,炫技可以是短命的泡沫,而保障安全才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懂车帝”等汽车媒体和主流新闻平台,大动干戈包下15公里测试路,邀请小鹏、比亚迪、理想、特斯拉等实现“15种极限场景严苛测试”时,总引起公众热议。测试结果,几乎没有哪一款车型能在绝对恶劣场景下全数通过。特斯拉流程虽保守,却在核心指标优于国产主流品牌。于是“这是在黑国产车,是利益驱动下的操作”的疑问就层出不穷,甚至连测试细节(如雷达遮挡、驾驶员应急反应等)也被人揪住不放。有人更自信地认为:“我们的智能驾驶之所以领先,是因为我们更‘敢’,特斯拉只是‘保守’。”
现实呢?就在于这次测试的动机——安全才是唯一标准。对真相的追问并非“抹黑”国产,而是警示谁都不该用夸张数据和模糊包装对公众兜售过度承诺。智能驾驶再丝滑,事故一次就毙命。所有的营销和自信,在安全底线面前都不堪一击。
归根结底,“遥遥领先”亦或“艺高人胆大”,都不意味着可以以身试法,忽略安全约束。自动驾驶不是车场游戏秀,终极目标不应是“像人一样”,而必需是“比人更安全”。任何品牌、宣传、炫耀,都不能遮蔽那个朴素的真理:为人造车,为人开车,才算对得起驾乘者那条最珍贵的生命防线。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